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
學好做人方做醫 中研院與北醫簽訂學術與教學合作備忘錄

發布時間: 2017-09-19

 為培養新世代生醫領域人才的人文素養,中央研究院與國立陽明大學自103年起合作推動的「中研院人文講座」,即將邁入第7個學期。為讓國內更多生醫領域學生受惠,今(106)年9月開始,臺北醫學大學與國防醫學院也一同加入人文講座的行列。在中研院今(19)日與臺北醫學大學簽訂的學術與教學合作備忘錄中,人文講座即為雙方合作的首個項目,中研院黃進興副院長表示,「中研院又找到了一個親密戰友,研究人員可以將研究的成果散播到高等教育,這對學術研究與人才培育的未來可說是至關重要。」

  人文講座以充滿濃厚學術氣息的中研院作為教學場所,延攬院內人文組研究人員參與教學工作,獲得廣泛響應,參與者橫跨10個研究所及1個中心,共39位研究員,其中包括3名院士,師資規模全國僅見,研究同仁秉持知識份子為社會服務的核心精神,以具體行動參與基礎人文教育,為大學一、二年級學生開設紮實精彩的課程。講座開辦至今,已完成36門課,修課人次高達近1,400人次,平均每學期修課人數約180位,學生反應熱烈,為選課時的搶手課程。

  臺北醫學大學林建煌校長表示,「我們的校歌中有特別提到,期勉學生『學好做人方做醫』,北醫一直十分重視通識教育、醫學與人文教育,加入中研院的人文講座對我們十分重要,未來也望雙方持續發展長期的教學相長關係。」

  中研院彭小妍研究員在介紹人文講座時舉例:「課程設計也讓學生可將課堂上所學習到的理論與知識和實際生活經驗互相驗證,例如在經濟與社會領域,經濟所的張靜貞老師安排學生凌晨四、五點前往臺北市農產運銷公司拍賣作業現場,實際瞭解我們吃下的菜,是如何從產地到市場再到家中的餐桌上,價格上又是經過怎樣的變化。又如在科技與社會領域中,近史所張哲嘉老師開設的『本草學與物質文化』則是每堂課都讓學生實際親身細賞甚至品嚐一種草藥,透過這種方式讓學生真正進入本草的知識世界。」

  人文講座課程參考美國頂尖大學通識教育的做法,設計「講座授課」與「小組討論」教學模式,每班配有4至6名助教,每位助教帶領約15位學生,讓學生可以經由討論,訓練表達能力進而引導其獨立思辯。

  課程包括六大領域:社會與經濟、歷史與文明、科技與社會、藝術與文化、倫理道德思考、哲學與心靈。除了知識的傳授外,透過課堂上的思辨訓練思考、接觸社會、培養德性,使學生具備人文思維及跨領域的對話能力,進而對人類身心健康有更深遠的貢獻。

新聞聯絡人 關閉
  • 范雅琇,中研院文哲所 人文講座辦公室

    arangle@gate.sinica.edu.tw (Tel)02-2789-5728

  • 蘇芳玉,中研院文哲所 人文講座辦公室

    fangyu03@gate.sinica.edu.tw (Tel)02-2789-5741

  • 林 沁,中央研究院院本部媒體事務小組

    linchin1991@gmail.com (Tel)02-2789-8059、0928-293-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