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3-06-17
氣喘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儘管吸入性類固醇藥物已被廣泛的作為第一線氣喘治療用藥,但是部分病人即使已經正確的使用藥物,氣喘症狀卻不一定能夠得到緩解。近年來,嗜中性球及其分泌的胞外誘捕網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 被發現與氣喘症狀的嚴重性有關聯,而本研究目的即是為瞭解嗜中性球胞外誘捕網在氣喘中扮演的角色。
在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李永凌博士與張雅貞博士團隊合作下,運用群集分析等生物資訊技術來分析氣喘病人血液的基因轉錄體數據,並結合細胞及小鼠氣喘動物模式實驗,來探討基因、嗜中性球胞外誘捕網、氣喘的關聯。研究發現造成氣喘控制不良的基因群與嗜中性球的生物路徑有關,而嗜中性球胞外誘捕網的生成量,可以用來預測氣喘病人對吸入性類固醇治療是否可以緩解氣喘症狀,同時也證實了去氧核醣核酸酶I (DNase I),透過阻礙嗜中性球胞外誘捕網的生成,比吸入性類固醇更能有效抑制嗜中性球所引發的呼吸道發炎反應。針對嗜中性球基因轉錄體的分析也發現,對吸入性類固醇治療反應不佳的患者有較高的CCL4L2基因表現,且CCL4L2的表現量也與嗜中性球胞外誘捕網的生成量呈現顯著的正相關性。本研究的成果顯示,對吸入性類固醇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氣喘病人,嗜中性球胞外誘捕網及CCL4L2是可發展的潛在治療標的。
本研究主要由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李永凌博士、張雅貞博士合作完成,參與的人員有蔡靜慧博士、賴傳穎博士。台大醫院、輔大醫院、馬偕醫院協助臨床收案,University of Amsterdam、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及Harvard Medical School亦參與基因大數據資料合作。此研究感謝中研院、國科會及國衛院研究經費的支持,本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