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體的免疫系統能夠有效抵禦病原體入侵和清除癌細胞。其中,B細胞在接受到抗原(Antigen)刺激後能夠產生一種蛋白質稱為「抗體 (Antibody)」。抗體能夠精準地辨識並結合特定病原體或抗原,協助人體抵禦感染、調節免疫反應,以及幫助其他細胞清除外來物質。
在 20 世紀初,愛因斯坦曾對量子力學的奇異現象提出質疑,特別是「幽靈般的遠距作用」,即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當兩個粒子處於糾纏態時,無論它們相隔多遠,測量其中一個粒子的狀態,另一個粒子的狀態也會瞬間確定。這個奇異的現象至今仍是量子力學最重要的特徵之一。
臺灣地狹人稠,缺乏土地和自然資源,透過科技將有限的資源轉化為各種商品與勞務是我國經濟發展最主要的驅動力。像我國的護國神山—台積電及資通訊電子產業等,其產業間上中下游之間的鏈結關係,深受各界的重視。但若是論及產業供應鏈如何提高國家整體的生產力並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的原理,追根究柢,還是要從「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所強調的「分工」以及人類特有的「交易傾向」談起。
八年前,我帶著滿心的興奮與期待,來到這個地方建立自己的實驗室。過去陸續學習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從生物化學、分子遺傳、數學模型、電腦模擬再到系統生物學。研究這條路上,我ㄧ直就像個在糖果屋的小孩,充滿好奇地享受著不同研究方法對生命不同面向的探索。現在第一次可以獨當一面,一心一意就想在自己的實驗室,做一些自己熱愛、嶄新的研究課題。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與數學家倫琴(Wilhelm Conrad Röntgen)在進行陰極射線實驗時,偶然發現了一種當時尚未為人所知的新型射線,故將其命名為X射線,並為妻子的手掌拍攝了人類史上第一張X光片。
自從梁啟超(1873-1929)於1900年提出「少年強則國強」的命題,青年與政治遂結下了不解之緣。社會運動若要顯得名正言順,需要年輕面孔的參與,幾乎已成公眾默認的常識。世人似乎沒有意識到,青年成為政治中的要角,不僅在華人世界是二十世紀才有的現象,即使在西方,青年的誕生與政治崛起,也是到了十八世紀晚期才顯出端倪。
你有沒有聽過我們體內有一種「戰士細胞」?它們能夠主動尋找並消滅威脅我們健康的敵人——不論是癌細胞還是被病毒感染的細胞。這些「戰士」就是我們的「自然殺手細胞(NK細胞)」,是免疫系統的重要一份子。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研究人員發現可以透過基因編輯技術來提升NK細胞的殺敵能力,讓它們成為癌症治療的新希望!
2001年回到本院化學研究所後,筆者開始漫長的小分子新藥研發,以及研究唾液酸 (Sialic Acid; Sia)奇妙之旅。唾液酸是神經胺酸 (Neuraminic Acid) 類衍生物的總稱,這種神經胺酸目前已知超過50種,如N-乙醯神經胺酸 (Neu5Ac)、N-乙醇酰神經氨酸 (Neu5Gc)、脫氨基神經氨酸(Kdn)以及其修飾衍生物,像是最簡單的甲基化衍生物或是不同位置的乙醯化和硫酸化的衍生物都屬於唾液酸。
早在1870年左右,新教宣教士就已經在雲貴兩省的省會及一些交通要道設立宣教站,但是受限於語言和交通,直到1890年以後,才開始有宣教士與非漢部落的人群接觸。
在太平洋的西岸,有一條由南向北強勁的洋流,這股充滿生命力的洋流,自菲律賓海域啟程,沿著臺灣東岸北上,順著琉球群島、九州島東側、再掠過日本本島伊豆半島週邊,最終東趨直奔太平洋而去。
物理學吸引人的地方在於,把兩個看似不同的現象找出底層的共同原理來解釋,例如:月亮繞著地球轉和物體會往地上掉,都遵守相同的原理與受到同樣的地心引力。在物理學家的眼中,肥皂泡沫與上皮細胞有分享一些共同原理,在這篇文章我就講述這兩個看似很不同的系統一些令人驚訝的發現。
2019年,全球經歷了兩個大疫情:COVID-19與麻疹——一種傳染性極強的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從2017年到2019年,全球麻疹病例數增加了300%。從烏克蘭到菲律賓,從巴西到馬達加斯加,世界各國都偵測到出乎意料之外的病例數字。最讓全球公共衛生官員困惑和擔憂的是,自1963年以來,一個經過科學證明有效的麻疹疫苗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MMR vaccine)已經問世。在1980年代,全球的公共衛生官員展開了非常成功的疫苗接種運動。 到了2000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宣布,麻疹已在美國被消滅,當時西歐大部分地區也被宣布為無麻疹區域。然而,到了2018年,西歐報告的麻疹病例數比2017年激增了三倍。2019年5月,CDC報告美國經歷了25年來最嚴重的麻疹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