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的檔案庫房肩負著檔案保存、管理的任務,是見證著中央研究院歷史的寶庫。為確保珍貴的歷史文獻與資料得以長期保存,這個秘密的寶庫背後隱藏著精心設計的防護措施,秘書處文書科同仁將帶領讀者,一同探索位於中央研究院黃樓的檔案庫房。

檔案庫房原先位於中研院院本部行政大樓,因建物位於低窪地區,且由於結構老舊,雖經多次修繕,2009 年的一場大雨,雨水仍由牆面滲入導致檔案遭受損壞。經此災害,檔案庫房在時任副院長陳建仁院士協調下,歷經3年整修,於2015年搬遷至黃樓,將一樓打造為定期檔案及永久檔案庫房的家,面積為 358 平方公尺,相當於 108 坪的大小。

▲黃樓落成於 1961 年,外牆由「十三溝縫磚」砌成。(攝影:陳竹君)

黃樓落成於 1961 年,前身為生物館,為院區第二「年長」之歷史建築物。這座建築的外牆使用了臺灣特有的「十三溝縫磚」。這種磚最早是在 1920 年代末由北投窯廠生產的,為了避免反光,磚的表面被設計成凹凸的摺線,總共有約十三道溝痕,因此得名「十三溝縫磚」。

▲臺灣特有的十三溝面磚(攝影:陳竹君)

當時的建築師延續了國防色的傳統,並以建築背後的歷史背景為基礎,將這種特殊的磚材納入建築設計,賦予了建築更多的精神意義。一進入黃樓大廳,映入眼簾的便是腳下的草履蟲和變形蟲的磨石子圖案,這些圖案象徵著生態的多元共融,也敘述著曾是生物館的歷史,以及它如何成為了保存珍貴歷史的場所。

▲草履蟲和變形蟲的磨石子圖案(攝影:陳鼎文)

檔案庫房的功用

中研院是一所研究機構,數十年來許多行政事項都仰賴公文往來、保存與傳承延續。當同仁辦理完成紙本公文後,會送到檔案室歸檔,才完成一份公文的最後一哩路。接下來,本文將從「歸檔」開始,介紹檔案庫房的工作。

什麼是「歸檔」呢?可以想像成在家裡使用完物品後,將它們歸放回原本的位置一樣。紙本公文也是類似的概念。辦理完成的公文首先會依照不同的類別進行分類,例如:人事類、政風類、會計類、採購類等等。接下來會進一步細分公文的內容,然後將它們整理成一卷一卷的文件。最後,根據它們的分類,將這些文件放入相對應的文件櫃中,就像它們在自己的「家」裡一樣。接著讓我們一起深入檔案的「家」。

▲滿滿檔案的文件櫃。(攝影:陳鼎文)

檔案庫房目前存放自 1957 年迄今的紙本檔案,藏有不少珍貴的院史史料。如下圖為 1959 年胡適院長任內,院慶當天本院照例放假 1 日的通知書1。由此可知庫房保存了許多文化資產,除反映本院業務特色外,對於研究發展、史料考察都是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

▲ 1959 年(本院成立 31 週年)院慶照例放假 1 日通知(攝影:李家緯)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關鍵議題愈趨龐雜,本院處理的案件也隨之增加。為維持足夠空間存放檔案,近年來除推行電子公文系統,落實節能減紙政策外,亦積極辦理檔案清理作業。也因為綠能意識的提升,火銷的清理方式已逐漸式微,改以較環保的水銷方式將文件銷毀,並將產生的紙漿做為再生紙使用,以達循環再利用。

▲將檔案裝箱後進行水銷。(攝影:陳玉蓮)

此外,因應著數位化浪潮的崛起,部分簡易業務公文辦理方式從紙本轉化為線上系統,儘管電子公文歸檔可以節省部分人力及空間,不過如傳票、訴訟案件、法令制定及機密文件,等則仍因受限法規及具保存價值須以紙本方式來存放。因此檔管人員及檔案庫房依舊是文書單位不可或缺的重要核心。

堅守崗位的鐵衛——無線射頻識別系統(RFID)

一進黃樓即可看到大大的告示牌告知檔案庫房的所在之處,站在庫房的門口,可以看到一台無線射頻識別系統(RFID)。這套 RFID 系統能夠確保只有檔案管理相關人員得以進入,同仁可以透過識別證感應 RFID 系統,聽到「嗶—嗶—」聲響,代表通過身分認證可以成功進入檔案庫房。若是其他人員有業務需要,則要由檔案管理人員陪同進入庫房,並在離開庫房前確實檢查無攜出檔案。

絕焰之門——防火門

當我們進入檔案庫房前,會先穿過一道經過認證的防火門。這種特殊門能在火災發生時阻止火勢蔓延與煙霧擴散,提供人員撤離的寶貴時間。

搶救檔案的百寶箱——水損櫃

水損櫃內部儲存著緊急救援相關物品,如︰急救醫藥箱、手電筒、吹風機、海綿、延長線等。這些物品設置是為了應對水災的發生,一旦紙質文件遭遇水損,這些物品能夠在第一時間進行初步處理,保護文件的完整性。

▲水損櫃內部存放物品,有急救醫藥箱、手電筒、吹風機、海綿等。(攝影:陳鼎文)

杜絕濕氣——環氧樹脂地板(EPOXY)

進入檔案室,很難不留意到全鋪面地板,有別於一般辦公室的木頭或磁磚材質,深綠的環氧樹脂地板(EPOXY)特別引人注目。為什麼會選擇這種地板材質呢?事實上,這是因應南港潮濕的氣候而設計。南港冬日雨季濕氣相對較重,採用環氧樹脂地板可以隔絕地氣,避免濕氣直接影響檔案櫃,以及防止檔案及紙質文件受潮。

▲特殊設計的環氧樹脂地板(EPOXY)。(攝影:陳鼎文)

文件防曬罩——紫外線濾膜

剛踏入檔案室,可能會感受到室內的燈光不同於一般燈管的明亮程度,顯得有些昏暗,因為燈管上覆蓋了一層紫外線濾膜。為什麼會這樣做呢?原因在於自然光源及人造光源所散發的紫外線,長時間照射下容易對收藏品、檔案等物品造成損害,讓其材質降解或色彩褪變。這層紫外線濾膜可以有效隔絕紫外線,保護紙質文件免受褪色或變質的影響,確保文獻保存完整。

▲包覆紫外線濾膜的燈管。(攝影:陳鼎文)

殲滅火焰的勇士——新環保海龍全自動滅火系統

最後要介紹的是新環保海龍全自動滅火系統,其特點在於無色、無臭,液態儲存於鋼瓶內。這個系統尤其適用於電器火災,低毒性也適用於有人進出的場所。這種滅火系統遵循「去除可燃物、冷卻起火源、降低氧濃度、抑制連鎖反應」的四大滅火要素,保護這些珍貴的歷史檔案。

在整個檔案庫房內,溫濕度的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根據規定,溫度需保持在 27 度以下,濕度保持在 60% 以下,這樣的環境條件才能確保紙質文件得以永久保存,減少受潮或劣化的影響。

▲新環保海龍全自動滅火系統。(攝影:陳鼎文)

結語

檔案工作像是組織裡隱形又不可或缺的大總管,本篇文章藉由導覽黃樓檔案庫房,向讀者介紹檔案的典藏及維護工作。本院各所、中心都有檔案管理任務,共同累積組織的歷史,讓我們共同珍惜這些保存設備,讓珍貴的紀錄可獲更妥善的運用和傳承。


1 本院於 1928 年 6 月 9 日於上海召開首次院務會議,爾後即以該日為本院院慶(現為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