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
【專欄】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環境教育中心生態之旅

發布時間: 2024-05-29

作者:王星文環境教育教師(本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何秋霖環境教育教師(本院總務處)
圖片來源: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環境教育中心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National Biotechnology Research Park,簡稱NBRP,以下簡稱園區)位於臺北市南港區,是國內第一個跨產官學研共同進駐的新一代國家級生醫研究生態圈。園區中央研究院、衛生福利部、經濟部及國家科學與技術委員會皆有單位進駐,地點更緊鄰中研院,是一個集合了生物科技研究與生態保育的重要基地。

為了維護並提升生態環境品質,園區在規劃、設計、施工各個階段中,採取了多項措施,包括減少建築量體、保留綠地、增加蓄洪能力、進行濕地復育、促進社區友善,以及保護動植物物種與棲地等等。這些措施的核心議題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如:增加蓄洪與防止淹水的關聯性、生態保護與人類生活便利性之間的平衡、生技醫藥發展對人類福祉的影響,以及公共資源的矛盾與衝突等。

園區於2024年4月23日獲得環境部環境教育認證審查會「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這項認證對推動園區的環境教育工作至關重要,特別是環境教育人員對於推動環境教育的成效有決定性之影響。

生態保育與人工溼地

園區佔地25.31公頃,依循「最小開發、最大維護生態」的原則,劃定14.19公頃的原有次生林為生態保留區,避免任何開發活動。此外,園區還規劃了4公頃的人工濕地復育區,該區不僅具備滯洪功能,還成為螢火蟲、絨螯蟹、紫鷺、稀有綬草、禾草芋蘭及線柱蘭等動、植物的理想棲地。

園區其餘7.12公頃的土地被規劃為研究專區,主要用於公共開放空間和建築設施。園區位於南港山系北側的谷地,與南港山系和拇指山系的低海拔森林相連,北面和東面則鄰接繁忙的忠孝東路和研究院路。該地原為202兵工廠,包含約60%的淺山區域、大片填高的草地和一口古三重埔埤遺留下來的水泥滯洪池。

由於此區長期受到軍方管制,外人難以進入,因此保留了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園區設計時秉持友善生物的原則,對古三重埔埤進行濕地復育,拆除原有的水泥滯洪池,擴大濕地範圍,重現古三重埔埤的自然景觀。園區內設有展示空間,並設立了「環境教育中心」,展示園區的生態規劃理念、分區使用原理、生態理念的實踐及落實、人工濕地的建置及復育、原生植被復育方法及進程等。透過展示和環境教育中心,推廣淺山生態與保育知識。

多種不同的環境教育方案進行園區生態推廣

2020年9月,環境教育中心正式開放參觀,並根據淺山生態、生態池的環境特性,以及生態監測的成果,設計出多種不同的環境教育方案來推廣園區生態。

首先,「園來如此」教案以生態監測資料及園區發展歷程為主軸,展示棲地復育的理念與實作。參觀民眾可以了解如何在開發與保育之間取得平衡,並親身體驗生物調查及研究的過程。

「淺山大明星」教案則透過生物特色猜謎卡片,讓民眾了解淺山生物的種類、其生存環境及習性。同時,「濕情理想家」教案著重於介紹溼地及相關保育工作,不僅讓民眾更加認識園區的濕地生態,也能了解濕地維護對環境保育的重要性,以及濕地遭受破壞時會如何影響到生態。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的環境教育中心為大眾提供了深入了解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及環境保育重要性的機會。通過展示空間和環境教育方案,希望提升公眾對生態保育的關注,並鼓勵大家參與保護珍貴的自然資源。歡迎各界人士踴躍參觀,共同感受園區獨特的生態之美。

園區生態周系列活動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今年暑假也將舉辦生態周系列活動。將邀請陳宗憲老師(本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退休研究員)分享生態復育的相關細節,並舉辦生態攝影展,展示園區內豐富的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請關注園區近期消息。

導覽申請

環境教育中心提供展館及線上課程導覽,請事先於中心網站提出申請。
.開放參觀及預約導覽時間:每週星期二至星期六上午9時至12時及下午1時30分至4時30分。如遇選舉日、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期則不開放。
.地點:國家生技研究園區F棟1樓。
.聯絡方式:(02)26513960,nbrpeec@gmail.com
.網站:https://nbrp.sinica.edu.tw/pages/37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