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
【專欄】振興與紓困政策的經濟學

發布時間: 2022-06-30

作者 / 楊子霆副研究員(本院經濟研究所)

COVID-19是近100年來,影響人類生活最為劇烈的傳染病,對世界各國不論在生命安全、醫療體系、政治、社會與經濟等面向都產生巨大的衝擊。在這篇科普文章裡,我會從經濟學的觀點分析各類振興與紓困方案的效果。

COVID-19自從2020年1月初於中國武漢爆發,至今造成全球共5.4億人感染,632萬人死亡。 許多國家都至少歷經三波大流行。臺灣雖然是少數在這兩年受到疫情影響較小的國家,但在今年5月仍開始歷經疫情以來最大規模的感染潮。

這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主要源自於COVID-19是一個具有高傳播力,且有一定致命性的新型傳染病,目前尚無有效的解藥與疫苗可以防範,且病毒還不斷在演化變異,這個特性讓人們在面對疫情時出現兩難,一方面,病毒是能奪取人們性命,不論是政府或是個人都得採取一些因應措施,來減少病毒的傳播,例如:過去兩年,各國政府透過邊境管制、封城(lockdown)、實施居家令(stay-at-home order)或是限制集會等措施,來阻絕病毒的傳播,避免人民因染疫而亡。除此之外,個人亦會擔心被傳染,自發性地減少外出活動、居家辦公等。

另一方面,這些防疫措施,像是封城雖然能阻絕病毒的傳播,卻也讓整個經濟活動停擺,對經濟發展帶來負面衝擊,若是限制時間拖太久,家戶無法外出消費,企業將面臨營收下降、倒閉的狀況,個人也會陷入被裁員、沒有收入的危機,進一步地讓消費下降,產生負向的經濟循環。

由於疫情影響經濟的機制是,人們害怕染病,進而減少外出消費,接著影響企業營收、勞工就業與家戶收入,引發經濟的負面循環,因此,如何刺激民眾多消費來拯救低迷的經濟便是各國首要的課題。以美國為例,政府在2020年4月15日依照家戶年收入與婚姻狀態,直接給予民眾現金來提振消費。未婚且年收入在75,000美元以下的家戶可拿1,200美元(新臺幣34,000元)。已婚且年收入在150,000美元以上的家戶則能收到,400美元(新臺幣68,000元)。另外,每多一位扶養親屬,便可多拿500美元(新臺幣14,000元)。政府總共花費2,670億美元(新臺幣7.6兆),共1.6億人收到。

哈佛大學的Raj Chetty教授與其研究團隊利用信用卡與發票記帳軟體的即時數據,上述消費振興方案的效果,發現在現金入帳後,收入排序最低25%的家戶, 平均消費額成長幅度高達25.2%,而收入排序在前25%的家戶的消費成長只有8.5%,這顯示低收入家戶確實需要振興方案的現金來度過疫情難關。他們進一步分析,也發現振興方案的現金給付能有效提升耐久財消費。在4月15日家戶領到現金後,美國耐久財消費顯著上升21%,特別是汽車、電腦等這類產品,然而,這部分消費的增加,並非全然是現金給付帶來的額外消費,有很大一部分只是替代本來就要進行的消費,特別是有些耐久財在疫情期間大受歡迎,舉例來說,居家辦公讓個人電腦的需求上升。為了避免染病,不少人會改選擇自行開車,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因此,這類產品的需求上升,很有可能不是受到現金給付所驅動的新增消費。

相較於美國政府直接發現金刺激消費,臺灣於2020年7月15日發行振興三倍券(簡稱三倍券),要求民眾須自行花費1,000元「購買」價值3,000元的振興券,且必須於2020年12月31日前使用完畢。自付額與限期使用的設計,在各國振興方案中相當獨特少見。筆者與政大財政系連賢明教授的研究團隊利用2019至2020年臺灣每日電子發票資料,以鄉鎮區資料為觀察單位,分析「振興三倍券」政策對消費的影響。實證結果發現,三倍券的效果在發放當週就立即產生,例如: 綜合商品零售業的消費金額在7月15日那週,相較於去年同期明顯增加21.9%,然而效果持續不久,大約五週後即回到去年的水準。三倍券對餐飲業的消費也有立即且正面的影響,且效果持續較久(約10週)。

根據我們的估算,三倍券帶動的額外消費至少有451億元。根據經濟部提供的統計數據,共計23,328,776人領取三倍券,在扣除 1,000 自付額後,可得臺灣每個家戶額外獲得的可支配所得總規模約為 466.58 億元。依照上述估計的額外消費規模,我們可以據此計算出振興三倍券政策的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即民眾獲得額外1塊錢,會新增多少消費。我們推估三倍券的MPC至少約0.48。這個結果與本院人社中心簡錦漢研究員利用問卷形式,針對民眾在使用三倍券的行為進行調查結果類似。他的實證分析顯示,民眾會把三倍券裡政府額外給的2,000元,其中的57.1%用在本來沒有計畫要買的物品上,也就是說MPC為0.57。他也進一步在問卷調查中詢問民眾,如果未來再次發放振興券,若是自付額改變成不同的金額時,民眾因振興券而產生的新增消費。他的實證結果發現,一旦自付額的比例提高,人民會花在本來沒有計畫購買的物品上的比例(即MPC)也會隨之提高。

這兩個研究分別用不同的資料與研究設計,探索三倍券的效益,結果顯示三倍券帶來的振興消費效果是相當明顯且立即,而自付額的設計讓政府財政負擔較輕,又讓民眾意識到自己有花錢購買振興券,因而傾向將其用在非計畫購賣的商品上。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振興三倍券的設計有效提高民眾的新增消費,相當具有巧思。

除了發放現金來刺激消費,各國也透過對企業提供貸款,希望能提振勞動需求來穩定就業,以美國為例,政府推出Paycheck Protection Program,提供貸款給願意維持在疫情爆發前聘僱人數的企業。這個紓困計畫於2020年4月3日實施,提供3,500億美金,相當於10兆新臺幣的貸款給員工人數在5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並在4月27日追加提供1,750億美金(新臺幣5兆)的貸款。根據哈佛大學Raj Chetty教授的實證結果, 對企業提供紓困貸款無法有效提振就業機會。有拿到紓困貸款的公司,相較於沒拿到紓困貸款的公司,聘僱員工的狀況沒有顯著差別。這是因為能夠維持原有聘僱人數而申請到貸款的公司,其營運狀況可能根本沒被疫情影響。而受疫情嚴重影響的企業,可能早已將員工解雇,直接退出市場,根本沒機會申請這個貸款。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若要幫助因疫情失業的勞工,對企業提供紓困貸款,以維持雇主的聘僱水準是較為迂迴的做法,比較好的方式是延長或增加勞工的失業給付,並提供職業訓練,特別是目前疫情結束的時間仍看不到終點,過往最多9個月的失業給付(以臺灣為例)可能會有所不足。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