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4-05-22
你知道中研院的研究單位,除了分布在臺北南港院區,少數位於臺大校區外,在臺南還有個「南部院區」嗎?肩負國家科研發展的重要使命和任務的中研院,長期致力多元領域的頂尖研究,對臺灣整體學術未來的方向,也身兼先行者的角色。2012年起,中研院開始在臺南高鐵站旁籌畫建設南部院區。近年來,南院發展逐步到位,然而,這塊與南港中研院相距數百公里、佔地7.3公頃的南部院區,它的定位為何?未來又將如何發展?
《中研院訊》將陸續介紹南部院區的各項發展。首篇專文為廖俊智院長專訪,讓我們一起從院長的視角來認識南部院區吧!
南部院區的精神:合作解決關鍵議題
占地約7.3公頃的南部院區,在2017年行政院通過綜合規劃後,開始各階段的開發與規劃。而廖院長於2016年接任中研院院長後,數年來親自主持各類大小會議,歷經與院內主管、同仁持續溝通交流、突破框架,全新概念的院區儼然成形!
廖院長認為,要談南部院區的定位,必須先了解今日我們所面臨的時代。南部院區若僅為北部院區的延伸,難以開創新局,且不易與北部競爭。故要利用此機會,嘗試新的做法,建立新的制度,以因應現今世界的快速變遷。
縱觀全球,待解議題愈趨複雜,科學與人文研究的使命也不斷在演化蛻變。近年,社會大眾越來越能親身感受——全人類作為生命共同體,同時面臨著許多待解決的難題,例如:全球變遷、能源危機、量子科技競賽、少子化及高齡化社會等。這些議題難以用單一或少數學科,以單打獨鬥的方式來應對,而是需要團隊合作,藉多個學科的專家跨域合作,突破彼此框架,激盪創新思維,才能齊力為這些問題找到解方。廖院長強調:「這就是南部院區要做的事!」
為了因應科學及世界的快速變遷,必須選定幾項臺灣及世界面臨之關鍵問題,努力突破,並從科學到行動(science to action)以垂直整合的方式組成團隊共同推動。然而,考量本院著重基礎研究,對於佈建實施端的工程技術著墨較少。故南部院區的研究計畫,將大量合聘院外專業人士一起研發,共同實現基礎研究的終極目標──造福社會。
因此,南部院區須要建構一個平台,得以推動下列任務:
- 選定適合本院投入之臺灣或世界面臨的關鍵議題,特別是跨學組之議題
- 組成團隊,爭取資源,密集督導推動
- 解決院內外制度難行之處
南部院區將著重哪些關鍵議題?
廖院長解釋,「所謂『關鍵議題』,就是國家及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與迫切需求,並需要從基礎研究整合突破的議題。此外,我們也首重適合本院任務及組織定位特殊性的議題。」
廖院長舉例,能源需求與日俱增,且淨零碳排已為全球趨勢,本院即於2022年提出政策建議:創造足夠的「零碳電力」是我國淨零策略的重中之重,並提出應優先推動的五大新技術,包括去碳燃氫、地熱發電、海洋能發電、生質碳匯、高效太陽光電。其中,海洋能專題中心及次世代太陽能電池計畫等專題研究就會在南部院區展開。這些議題除了科技之外,人文社會面向的問題也日趨重要,跨學組的共作,便成未來的重點。
「當然還有量子電腦」,廖院長強調。量子電腦將有目前無可匹敵的運算潛力,但需要大量研究,全球先進國家皆已積極投入研發布局,未來可預期將會是量子電腦的時代。本院的量子電腦日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並且持續加速研發中。目前「量子電腦專題中心」與「量子光電研究計畫」已進駐南部院區,以更大的空間、更多的人員及設備展開下個階段的研究。量子電腦加上AI,將會帶給未來社會什麼樣的想像及衝擊?
高齡化、少子化,第四波工業轉型帶給全球莫大的改變。南部院區除了關注全球性議題,也重視在地連結。南臺灣高齡人口的社會關係、農業及工業轉型過程、地方企業家族形成史、宮廟人際網絡研究、臺灣與東北亞及東南亞貿易的歷史等,都是有待更深入探索的重要特色議題。鑑往知來,歷史的探索及在地的深究,有助於未來社會的規劃。目前,社會學研究所吳齊殷研究員、臺灣史林玉茹研究員也已申請進駐南部院區。
廖院長說,人文及社會科學的研究不一定需要高階儀器或大規模實驗室,但圖書檔案資源的南北不均,是本院可協助解決的問題。因此,除了建構跨學組團隊,南部院區的另一項使命,就是量身打造「人文及社會研究基地」。這個基地主要提供從事與南臺灣相關的研究團隊進駐,基地內建「數位圖書檔案室」,目標是讓中研院圖書及檔案資源可在南院數位同步開放,服務南部學術社群。
廖院長強調,南部院區的運作,將提供基礎研究不易取得的實際洞見(insight),而成為基礎研究的最佳養份。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Max Planck Society)以普朗克的名言「洞見必須先於應用」(Insight must precede application)為座右銘。我們應進一步在洞見及應用之交互激盪中,尋求問題的突破。
與此同時,學術研究也必須不斷嘗試跨出既有框架,提出新對策,迎向接踵而來的新挑戰。而全新打造的南部院區,就是實踐跨域新做法的最佳場域。中研院將準備好相關研究所需要的資源,把最好的東西帶至南院,讓南院擁有「最肥沃的土壤」,讓更多科研成果順利發芽、茁壯。
關鍵議題研究怎麼做?策略是「垂直整合」!
「現在我們是『打籃球』,目標是合作、大家各有得分,一起贏球!」不僅是橫向跨領域,廖院長也以運動比賽說明「垂直整合」的重要概念。過去,研究與應用比較像是「接力賽」,大家設想的是一棒做完接下一棒,中研院做知識的第一棒(基礎研究)、國內大學接第二棒(深化或轉譯研究 )、法人等單位再做第三棒((應用開發 )、最後由業界接下第四棒(實現產品或落實策略 )。但是,「我們今天要面對關鍵議題,節奏要更快,研究與應用分野也將更模糊,大家更像是在『打籃球』,靠著團隊合作,創造得分機會,還能彼此助攻。」,廖院長強調。
這樣嶄新的概念,如何落實?廖院長解釋,今年3月本院已於南院揭牌第33個研究單位——「關鍵議題研究中心」,將以新的制度思維來運作。傳統的研究單位,是以「學科」來自我認定,而關鍵中心則不以學科為分界,將集結一個個「專案任務型隊伍」,直接鎖定國家社會關鍵議題提出解方;實際執行上,也更強調團隊合作,並透過推動辦公室、以里程碑(milestone)為導向的模式,來推展目前在既有單位不易進行的計畫。廖院長也說,也為了落實這些特性,關鍵中心內的所有人員皆是從目前各單位合聘而來,而中心也將負責這些研究的考評。
必須強調的是,若已在既有所中心體制下運作順暢的計畫,則不必要進駐關鍵中心。本院已在數年前啟動關鍵突破計畫,並在既有架構下順利推展。未來期待所有同仁研究均是關鍵問題,但需要以推動辦公室方式運作之計畫,才進駐關鍵中心。
自兩年前起,本院的「學術行政規劃會議」便移至南院舉行,學術及行政主管齊聚臺南,先行為南部院區「暖身」。隨著院區工程告一段落,關鍵議題研究中心、行政單位南院服務處也正式揭牌運作,中研院南部院區已經蓄勢待發。回首這段為南部院區定位的歷程,廖院長說,中研院從起初嘗試探索,不斷精煉聚焦之後,各項條件也逐步落實,十年磨一劍,「其實就跟做研究一樣」。南部區院研究工作開展後,希望能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來到這片新天地,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