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11-06-24
本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洪上程博士日前成功合成出一種包含八個醣的嶄新分子「八醣肝素」,其結構精巧複雜,創下全球醣化學之先例。洪博士並與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雯博士合作活性測試,證實這種新型八醣肝素分子對於抑制「唇疱疹」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具有顯著的抑制效果。這項重要的研發成果,為對抗感染性病毒的新藥開發,創造另一新途徑,國際重量級期刊「自然化學」( Nature Chemistry)網站於6月19日優先刊登這篇論文。化學專業期刊「化學與工程新聞」(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亦將於6月27日刊出專文報導。
由於許多不同種類的病毒都需要利用不同的「醣」為受體來進入人體細胞,洪上程博士選擇一條高難度的研究途徑,希望藉由「醣」的關鍵角色,以釜底抽薪方式,阻隔病毒進入人體細胞。他的研究團隊一路突破各種難關,繼2007年在「自然」期刊發表「醣的一鍋法保護」論文,並結合「醣的一鍋化鏈結」方法製備與流感病毒作用之細胞表面的唾液酸三醣分子之後,再度完成另一類細胞表面的醣受體「八醣肝素」的合成。
研究團隊解釋,人體細胞表面廣佈著「硫酸乙醯肝素」(Heparan Sulfate, HS),它是一線狀的多醣體,含有多個硫酸根。當感染性病毒(例如:痘病毒、登革病毒、C型肝炎病毒、疱疹病毒、水痘病毒)找到細胞表面HS這個受體後,就會產生交互作用,穿過細胞膜,進入人體細胞內進行複製、繁衍。就好像是找到一個門,然後用鑰匙開門進入一樣。然而,HS是一個含多樣化結構的醣集合體,好像一個含有許多不同入口的閘門,科學家們必須確切知道,何種病毒從那一扇門進入,才能找到對應解決方法。由於每一扇門都是獨特複雜的醣化合物結構,因此,精密解析個別的門的複雜結構,就變成研究重點。
此次洪上程博士所發表的2種創新結構的八醣肝素分子,歷經9年奮鬥,分別使用47與57個步驟繁複地操作,始能完成。執行過程中,他們運用豐富的化學知識背景,精確巧妙地設計不同的醣保護基,並且嚐試各種鏈結醣的方法,誠如化學「Chemistry」這個英文字-「Chem Is Try」,過程反覆,冗長又複雜,需要過人的耐力與細心。本次研究執行者分別為基因體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胡育朋博士與林書顗博士,兩位有相等的合成貢獻。
俟洪上程博士實驗室成功合成出精密結構的八醣肝素分子後,張雯博士與其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黃呈彥博士即接手執行生物實驗。她們利用猴子的體細胞株Vero,分別與「第一型疱疹病毒HSV-1」(俗稱唇疱疹)作用。結果顯示,合成的兩個八醣肝素分子分別在每毫升 5.4 微克和 3.9 微克的濃度下,即可抑制過半的病毒感染細胞。
鑽研痘病毒多年,1998年開始與洪上程博士合作的張雯博士表示,「有別於殺死病毒的方式,這個策略是將病毒阻擋於細胞之外,未來與其他抗病毒的方法共同使用,或許會有加乘效果。」她對於未來打造出類似的化合物藥庫,寄予高度期望。
-
洪上程博士,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
schung@gate.sinica.edu.tw, (Tel) +886-2-2787-1279
-
張雯博士,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mbwen@ccvax.sinica.edu.tw, (Tel) +8862-2789-9230
-
黃復君,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
(02) 2789-8820,pearlhuang@gate.sinica.edu.tw
-
林美惠,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
(02) 2789-8821,mhlin313@gate.sinica.edu.tw
-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