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11-11-11
自人類基因解碼後,「轉譯後蛋白質修飾」(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成為國際學術界重要後續課題。由本院與臺灣蛋白體學會( Taiwan Proteomics Society)共同舉辦的「功能蛋白體:轉譯後修飾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nctional Proteomics: Advances in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將於2011年11月14日(星期一)起為期2天在本院人文社會館三樓國際會議廳隆重召開。
這場具有後基因時代里程碑意義的國際研討會,預計吸引500位相關學者參與。翁啟惠院長將親自主持會議,並協同邀請多位全球相關領域頂尖科學家出席,報告最新研究進展,期許帶給與會者一場深度的腦力激盪之學術交流機會。
「轉譯後蛋白質修飾」(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是繼人類基因解碼後,極受矚目的下一個重要課題。DNA的遺傳訊息,經RNA轉譯為功能各異的蛋白質。轉譯後修飾如蛋白質醣化、磷酸化、泛素化等,於特定蛋白質的特定氨基酸添加特定化學基,不但影響蛋白質的摺疊過程及結構,也可製造功能截然不同的蛋白質,多方適應各類生理反應。特定的轉譯後蛋白質修飾,可能出現於癌細胞,促進癌細胞生長及轉移。如何抑制這一類轉譯後修飾,是重要的抗癌策略。特定的轉譯後蛋白質修飾,也可能為癌細胞表面蛋白質特有。科學家可藉由這一類修飾正確標定癌細胞位置,並找出特殊標記。特定的轉譯後蛋白質修飾,更是維持幹細胞全能分化的重要機制。這個領域的研究,使人類更深入瞭解生命現象與疾病機制,提供早期預防及診斷的新契機,也是台灣與目前許多先進國家生命科學研究的重點。
應邀參與本次會議的國際頂尖學者,分別來自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霍華修斯醫學院、北卡羅來大學、史克普斯研究院,德國馬克斯-浦朗克研究院、貝魯斯大學、瑞士國家技術研究院、西班牙國家研究院等。大會議題涵蓋蛋白醣基化、泛素化、磷酸化等重要轉譯後蛋白質修飾,合成及相關蛋白體結構研究,並討論DNA甲基化及去甲基化之全球最新進展。多位國內優秀學者也應邀作簡短的研究心得報告。
大會也廣邀國內研究學人參與研究壁報展覽,將於參展作品中選出20位佳作獎,並邀請佳作獎作者提供限時一分鐘的即席演說競賽,擇優頒發獎金五千元,作為鼓勵。
-
蔡明道特聘研究員,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所長
(Tel)886-2-2785-5696#1010
-
黃復君,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
(02) 2789-8820,pearlhuang@gate.sinica.edu.tw
-
黃復君,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
(02) 2789-8820,pearlhuang@gate.sinica.edu.tw
-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