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1. 首頁_pic首頁
  2. > 學術研究

近期研究成果

:::
本院與台大團隊成功解析蝦白點症病毒基因功能

發布時間: 2009-03-11

由本院王惠鈞副院長與國立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動物所羅竹芳院長共同合作的研究團隊,日前成功解析出對水生甲殼類造成重大危害的蝦白點症病毒之 ICP11 蛋白質結構。

 由於白點症病毒傳染力很強,目前無任何一種蝦類具有抵抗力,蝦池一旦被病毒污染,帶原蝦將全部快速死亡。瞭解蝦白點症病毒功能基因體的初步基礎知識,對於1990年代起即深受白點症病毒之苦害的台灣養蝦業,可望找出有效的方法,提升水養產業的收益。

 研究團隊表示,蝦白點症病毒是一個新穎的病毒種類,科名為 Nimaviridae,屬名為Whispovirus。因蝦白點症病毒的大型基因體,與胺基酸序列上的獨特性,絕大多數蝦白點症病毒蛋白質的功能仍處於未知的狀態。而此次研究團隊發現,ICP11為在病蝦中表現量最高的蝦白點症病毒蛋白質,有鑑於其高表現量,顯示 ICP11 在病毒感染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ICP11 本身是一個充滿負電荷的酸性蛋白質,由晶體結構中發現,本蛋白質的雙聚體可以於晶體內聚合成類似纖維狀的獨特外型,且 ICP11 雙聚體與去氧核糖核酸雙股螺旋的表面負電荷分布方式十分類似,這些特性顯示,ICP11 是一個雙股去氧核糖核酸的擬態蛋白質。至今為止,只有極少數的去氧核糖核酸擬態蛋白質被發現,因此本研究成果可以延伸科學界於此領域的知識。

在進一步的功能研究中發現,ICP11 雙聚體可與宿主細胞質中的組織蛋白質結合,阻止組織蛋白質進入細胞核與去氧核糖核酸形成核仁小體。更進一步的,ICP11 雙聚體也可阻止組織蛋白質 H2A.x 的去氧核糖核酸修復作用,並可以增加去氧核糖核酸水解酵素的活性,這些功能將導致宿主去氧核糖核酸的傷害。因這些獨特多功能性,ICP11 可輕易的導致宿主細胞核內部機制的混亂,在哺乳動物細胞中表現的 ICP11 也可以導致細胞的計畫性死亡,故 ICP11 也具有潛力使用在更高等生物的研究與應用上。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