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看見社運抗爭者拚命吶喊、目睹他們一次次想推倒不義高牆,你可曾想像,在他們堅強意志的背後,身心將刻下多少傷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今(112)年首度嘗試心理學研究的主題,於本年5月20日推出特展「帶傷前行─社運抗爭者的創傷療癒可能」,由長年研究人際暴力創傷主體經驗的精神分析學者彭仁郁副研究員策展,邀請民眾一同理解社運抗爭者創傷經驗的多重形貌,並探問療癒的可能路徑。
原來臺灣的「麵包樹」不是麵包樹!快速電波爆的天文追蹤之旅為何?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連續四年響應國際博物館日,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四度攜手,將重磅研究成果化為線上科普展。在今(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當天,推出以「知綻識放」為主題,匯集國內30家研究機構、博物館、美術館等的35個線上展覽。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5月4、5二日舉辦第三屆「招商暨人才與技術媒合會(DEMO DAY)」,今年聚焦「產業跨域」與「資源鏈結」雙主軸,吸引近50家生醫新創公司、學研團隊展出,逾500位海內外企業、投資者、創投、加速器及天使投資人共襄盛舉,並促成超過30組國際媒合會談。
把一萬年才能完成的計算縮短到只需200秒,Google是如何締造量子電腦的霸權?本院2023年度「中央研究院講座」邀請國際知名量子物理學家約翰.馬汀尼斯博士 (Dr. John Martinis) , 於本(4)月26日以「量子電腦與量子霸權」 (Quantum Computers and Quantum Supremacy)發表演講。想瞭解量子領域近期的突破性進展,及其對人類生活的重大影響,這是一場不容錯過的盛會。
我國現有能源自給率低,在邁向2050淨零排放目標的路徑上,除了儘可能提高再生能源發電比例之外,更應提高其中可自產的能源比例,以利我國能源安全。臺灣東岸黑潮流速快又穩定,開發海洋能作為自有再生能源,是我國推動淨零排放的關鍵解方。中央研究院與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今(28)日簽署「海洋能及海洋科技研發合作協議」,雙方將進行更加緊密的技術合作,期能加速推動國家零碳電力的發展進程。
中央研究院今(16)日發布《農業政策建議書2.0》,再度針對臺灣農業面臨的問題深入探討,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議。本書在102年發布的《農業政策與科技研究建議書》基礎上,重新思考了農地利用、農食產業、農業科技、生態環保、教育、醫療照護、金融與人力等議題,盼能打破既有的思維框架,尋覓開拓性的改革方向,以奠定下一世代農村發展的永續基礎。
臺灣邁向2050淨零排放目標,需要儘速開發穩定、安全的無碳電力來源。中央研究院與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今(1)日簽署減碳及綠能技術發展應用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減碳及綠能領域進行技術合作,盼能加速推動國家零碳電力的進程。
2023年台北國際書展今(31)日開幕,中央研究院以創意將展場打造為知識百貨公司,包括星空觀測「主題櫥窗」、植物標本「飾品櫃」,創意展現中研院近年重要研究成果。1月31日至2月5日為期6天的展覽,將展售近3,500冊出版論著、推出14場專書及科普講座、2場專題論壇「談余英時的思想世界」,期盼帶給讀者嘉年華般的學術博覽體驗。
2022年俄烏戰爭衝擊持續,全球通膨高漲,美、歐等多數主要經濟體採用快速升息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影響終端需求,連帶我國出口與投資嚴重受創。然而第三季民間消費明顯回溫,預估2022年經濟成長率將達到2.94%。展望2023年,隨著國境開放,消費動能可望持續提升,然而全球景氣降溫,廠商庫存壓力持續,我國外貿與投資仍將繼續低迷不振,預期2023年實質經濟成長率為2.41%。
中央研究院今(21)日發布公告,即日起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唐堂院士正式接任本院生命科學組副院長,原副院長劉扶東院士於同日起卸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