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
助攻碳平衡!中研院團隊發現增加生物固碳新法

發布時間: 2023-07-05

自然界的碳平衡主要由陸地及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呼吸,及分解作用所達成,然而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每年排出約360億公噸二氧化碳,嚴重破壞了自然界的碳平衡。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團隊及蔡明道院士團隊,發現一種增加海中藍綠菌光合作用的新方法,使藍綠菌吸收二氧化碳(稱為固碳)的速率增加約60%,為自然界的碳平衡研究開啟新契機。此研究成果已於本(112)年6月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

植物及藍綠菌控制固碳作用的機制雖已廣被探究,但在藍綠菌中卻有一種酵素「磷酸乙酮酶」(phosphoketolase),其生理功能仍是未解之謎。團隊首先發現,此生物分子是藍綠菌固碳循環中的煞車裝置之一,在快速變化的光影環境中,能隨著細胞內能量(ATP)高低,在幾秒內以代謝調控方式阻斷固碳反應,避免對細胞做無益的固碳反應,減少能量消耗。

研究發現:提升60%固碳速率  可發展快速生產蔗糖的技術

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若將此煞車分子移除,藍綠菌的固碳速率,竟可增加60%。廖俊智解釋,「對藍綠菌而言,或許是無謂固碳,對細胞本身運作循環影響不大,但對整個地球而言,卻是可幫助碳平衡的契機。」團隊還意外發現,藍綠菌可將增加的二氧化碳吸收量轉化成蔗糖並排出胞外,這項發現將來可做為發展快速生產蔗糖技術的基礎。

為了解此作用機制,團隊以冷凍電子顯微鏡分解煞車分子的結構,並找出其如何以胞內能量(ATP)調控其煞車力道的機制。因煞車是藉著ATP從酵素解離,可以在幾十毫秒發生。蔡明道表示,「原本以為此分子是利用已知的ATP結合位點進行調控,沒想到竟然發現一個全新的結合方式,此新結合域在自然界多種生物中存在,可見其重要性。」

廖俊智指出,此項成果為目標導向與好奇導向研究的相互激盪,也縮短了基礎研究與實際應用的距離,更為解決碳平衡問題提供新契機。

本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為本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呂冠箴博士後研究員,及張瓊文博士後研究員,研究經費由本院支持。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5-023-00831-w

新聞聯絡人 關閉
  • 呂冠箴博士,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

    (02) 2785-5696#7090,klu@gate.sinica.edu.tw

  • 王雯麗,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小組

    (02) 2789-9727,cassiew@gate.sinica.edu.tw

  • 陳昶宏,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小組

    (02) 2789-8059,changhung@gate.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