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18-11-12
中央研究院今(12)日舉行「國際學術高峰論壇」暨九十週年院慶慶典。總統蔡英文以及來自全球15國20位學研機構與科學院代表應邀出席。本院廖俊智院長在慶典演說中表示,學術研究已經從各自學有專精的集合體(conglomerate),進化為跨越學科邊界的混合社群,形成「智慧型科學交響樂團」,既獨立運作又能合作無間。未來十年,科學研究工作者應該要更有「雄心善智」(ambition, responsibility, wisdom),肩負起社會責任,解決重大問題,為下一代留下有用的知識。
「國際學術高峰論壇」(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Leaders’ Forum)於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盛大舉行,各國科學院代表齊聚一堂並以「國家科學院的角色與挑戰」(Roles of and Challenges Facing National Academies)為題,分享與交流各國科學院的組織運作、任務使命、面臨的挑戰及未來展望。
蔡總統於下午慶典致詞時說,如果沒有科學,世界將仍是一片黑暗蒙昧,會有更多我們所愛的人因疾病而喪生,也會有更多人處於貧困饑饉之中。今日要祝賀的並不僅是中研院的成就,而是整個科學界、是世界上每一位科學家的成就。讓我們在求取學問的合作上更進一步,啟動更多的共同研究計畫,一起為全球社會的福祉推動科學的發展。
蔡總統承諾,守護國家的下一代必須有堅實的基礎科學研究,因此政府將不遺餘力支持基礎科學研究。她對過去90年來中研院的成就感到驕傲,並表示相信未來在廖院長和其團隊無比活力和遠見下,中研院將挾豐沛的學術能量,持續傾力產出對臺灣、世界和全人類有貢獻的科學知識,能為中研院帶來更好的未來。
廖院長演說時特別指出,中研院迎向下個十年須具備三個條件。首先他認為科學家應該要有「雄心」(ambition)去解決科學和人類的重大問題。例如思考如何掌控氣候變遷問題、如何兼顧能源使用與環境永續、如何透過人工智慧提升人類智慧?或者思考什麼是記憶和意識?抑或人類又如何透過研究小至分子細胞、大至社會和宇宙,將過去與當下連結,甚至預知未來。如此一來,當前的研究計畫便可能會有不同的意義。
其次要有胸懷社會責任(responsibility)的「善」。廖院長表示,科學研究不能只追求小確幸,科學家應該要對學術社群負責、對社會負責,甚至是對人類福祉負責。最後,更要具備「智慧」(wisdom),才能提出好問題,並且擘劃執行好的研究計畫,聚焦於實質貢獻和追求真正的研究價值,進而更有效率地去實踐。
慶典中也邀請美國國家科學院外交部長(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NAS)希爾德布蘭(John Hildebrand)和德國普朗克研究院(Max-Planck-Gesellschaft)前院長、現任沖繩大學院大學(Okinaw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aduate University, OIST)校長格魯斯(Peter Gruss)分別以「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科學院的起源與角色」和「社會能否一日無科學?」為題發表演說。
希爾德布蘭表示,非常榮幸來臺參加中研院的生日慶典。他提到,當今科學面對很多挑戰,如民粹主義認為科學是菁英主義,不再重要,科學信任度正在降低。另外如假新聞議題、公衛、移民等社會問題也都在挑戰科學。但是越是如此,科學就越須維持中立態度,持續傳播科學常識,基於學術研究提供政策建言,學術與大眾的溝通也要做得更好。
格魯斯表示,未來社會面臨轉型比起前幾代人多很多,例如AI的影響,現在小學生未來有65%的工作還未被發明。因此現代社會更需要跨領域的研究,而基礎研究一直是科學發展的驅動力。基礎知識不僅可以擴展知識、教育下一代、開發解決問題的策略。此外,格魯斯表示,推展科學還需要經費支持,公部門相對私部門的研究支持經費較少,他建議臺灣政府應該提高基礎研究經費,如此能進行高風險、跨領域的探索研究。
此次出席的學研機構包括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工程院、美國國家醫學院、英國皇家科學院、法國法蘭西科學院、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瑞典皇家科學院、澳洲科學院、印度國家科學院,以及新加坡、泰國、菲律賓等南向國家。
慶典尾聲邀請成軍7年的「中央研究院合唱團」擔綱演出。此外,院內研究單位也在場外展示區張貼研究成果海報,並安排專人現場解說,展現豐沛的學術外交能量。
-
黃詩雯,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小組
(02) 2789-9868,shihwen@as.edu.tw
-
莊崇暉,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小組
(02) 2789-8820,chchuang@gate.sinica.edu.tw
-
陳昶宏,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公關科
(02) 2789-8059,changhung@as.edu.tw
-
郭姵君,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小組
(02) 2789-8821,deartree@gate.sinica.edu.tw
-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