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構你的想像,盡情玩科學!中央研究院「院區開放」(Open House)活動進入第27屆,近400場寓教於樂的科普活動,將於3個週六熱鬧登場,邀請民眾前來體驗科學的魅力!本院分別於10月12日及19日舉辦「兒童科普日」與「院區開放日」邀請全齡朋友共襄盛舉;而在11月9日將首度開箱本院位於臺南沙崙的南部院區,滿足南臺灣熱愛科學、探索知識的朋友!
為帶動南臺灣學術研究發展,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於今年設置「人文社會研究基地」及「數位人文圖書檔案室」,提供豐富的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資源。為進一步推廣重要的史料典藏,本院臺灣史研究所今(6)日於南部院區舉辦「南方・島嶼・人文」檔案特展開幕式,展出精選珍貴史料,包括傳統商號書信、日治時期旅券紀錄、私人手稿、照片、舊藏報紙書刊等,以跨越四百年的歷史視野,展示與島嶼相關的人群流動、南方物產及藝文活動的歷史篇章。展期自113年9月6日起至12月6日止,邀請民眾以多重感官體驗昔日南方島嶼的人文風貌。
「太平洋鄰里協會」(Pacific Neighborhood Consortium, PNC)2024年年會暨聯合會議8月31日於韓國高麗大學(Korea University)圓滿落幕。會期3天匯聚臺灣、韓國、日本、美國、德國等13國逾180名專家學者,以「環保、流動與信號:重新連繫數位轉型時代中零散的社群」(Green, Flow, and Signal: Reconnecting Fragmented Communities in the Ag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為題,探討數位轉型的策略模式與社群連結。
2024 上半年由於全球商品貿易回溫,並且在高效能運算與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應用需求帶動下,我國外銷訂單、出口及工業生產等數據恢復成長動能,促使第一季經濟成長優於預期,實質 GDP 年增率達 6.56%。預計下半年國內景氣穩定復甦,因此2024 全年的實質經濟成長率預測向上修正至 3.88%。
英國國家學術院(British Academy)本(7)月18日發布2024年獲選院士名單,共選出86位新任院士,其中包含30位國際院士(International Fellow)。本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通信研究員王德威院士及人文社會研究中心陳祖為特聘研究員榮獲國際院士榮銜,研究貢獻備受肯定。
自19世紀以來,科學家們發現在生命發育的過程中,細胞會迅速增生並分化出多細胞生物體上的各種組織與器官,但增生的同時為什麼會伴隨大規模的細胞死亡?這是一道百年未解之謎。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陳昇宏助研究員的研究團隊,首度發現「活性氧化物」1所造成的鐵死亡觸發波(ferroptosis trigger wave),是造成大規模細胞死亡之因,為胚胎發育提供了一種新的解釋。此研究成果於本(2024)年7月登上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
中央研究院今(17)日與農業部簽署「淨零減碳科研推動合作備忘錄」,廖俊智院長表示,雙方在此之前已攜手高固碳狼尾草種植試驗、海藻近海養殖試驗等先導研究,未來將更著力於「增加自然碳匯」及「減少農業部門碳排」兩大目標,發揮各自優勢,循「創新研發X現場試驗」合作模式,加速基礎研究到實際應用的垂直整合。
歐洲分子生物組織(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 EMBO)昨(9日)晚公布今(2024)年院士名單,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獲選外籍院士(Associate Member)殊榮。今年共有20位來自歐洲以外的學者獲此榮銜,廖院長將於今年10月赴德國海德堡(Heidelberg)參加授證典禮。
中央研究院第34屆院士暨名譽院士名單揭曉,由廖俊智院長與院士會議四組召集人於今(4)日會後記者會中共同宣布選舉結果,共選出28位新科院士、2位名譽院士,新科院士人數創近年新高。中央研究院院士為終身名譽職,是我國最高學術榮譽。
中央研究院第35次院士會議於本(2024)年6月30日至7月4日盛大召開,今(2)日特別邀請英國國家學術院(The British Academy)理查柏克(Richard Bourke)院士,以及美國哈佛大學比爾蓋茲講座教授孔祥重院士發表主題演講。
中央研究院第35次院士會議今(2)日邀請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以「走向民主永續之路—國家希望工程的治理願景」為主題參與專題討論。會中分享國家希望工程的國政藍圖,探討逐步落實之政策行動,打造創新繁榮、公義永續和民主和平的臺灣。
中央研究院第35次院士會議今(1)日正式開幕,現場近200位海內外院士與會,共同關心臺灣的科研發展。為期4天的會議包括頒發院士證章、主題演講、討論重要學術議題,並將選出第34屆院士暨名譽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