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時,筆者在新生恆星御夫座AB星所在的稠密氣體塵埃盤中,利用位在智利的阿塔卡瑪干涉陣列,首度窺見到兩個顯著的旋臂特徵位在塵埃空隙中,並認為那兩個旋臂極有可能是由隱藏在旋臂下的新生行星干擾附近的雲氣所形成。三年後,新生行星正在誕生中的(可能)直接證據,首度公開。利用歐南天文台「甚大望遠鏡」,天文學家更近一步觀測到行星正在形成時的精細特徵!
在2018年出版的著作《大海之眼》的序言中,夏曼・藍波安(1957-)描述自己如何從太平洋的一個小島出發來到臺灣,學習現代文明。在臺灣接受教育與現代文明的洗禮之後,夏曼・藍波安驚覺自己反而被現代文明所制約,因此決定棄絕現代文明,返回故鄉蘭嶼,重新尋回部落佚失的知識與信仰,並追尋部落先人耆老的腳步,開始過著傳統的部落原始生活。夏曼・藍波安的文學帶著濃厚的個人自傳色彩,給予讀者一個相當不同的海洋視野;同時,基於島嶼的特殊視角,則繪製了一幅迥異於現代社會的世界描圖與自然景觀。
憲法是一部高度政治性的法律,而執掌憲法解釋的憲法法院,當然不會是一機械性、官僚性、及價值中立的法院,從選任大法官開始,就是一個充滿政治性的法院。所謂的政治性(political),係指大法官在(憲)法規範之外,基於其個人或法院的整體政策考量,在多種可能的解釋結果中選取其中一種,這些考量因素可能包括個人的意識形態、親友同儕態度、公眾意見、報章媒體、法院與其他部門的關係……等等,而非僅限於其所屬政黨利益因素(partisan),大法官在作成解釋的各階段當然有可能會考量任命其為大法官之總統或政黨的立場,但這種政黨利益的考量絕非唯一要素,甚至可能不會是重要的要素。
動物細胞分裂的時候,有一組小的結構也會跟著細胞一起複製,再分到兩個細胞中。這一組小結構包含兩個圓柱形的結構,稱之為中心粒。為什麼需要這個中心粒跟著細胞一起分裂一起分配到兩個細胞呢?為什麼中心粒的形狀不是其他形狀而是很特別的柱狀結構呢?
在科普園地書寫有關宗教的議題,自然必須面對幾個問題:宗教在甚麼意義下可以是科學研究的對象?宗教科學嗎?科學是否能辨識教義、信仰的真實性與正當性?
這一波武漢肺炎疫情的迅速蔓延擴散國際,讓抗病毒疫苗的研究從人們模糊的記憶中,再度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我想提醒大家,照顧庶民平日生活所必需的不只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把人生的時間軸拉長,照顧人「生老病死」的「醫藥」也是維持生命,造就幸福所必需。人生的危機與挑戰不時的會出現,我們只有準備更多、更優異的解方,不時的演練應變,才能高枕無憂。
面臨不確定因素時,人們做決策的行為模式,一直是許多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其中探索的焦點之一,是設法找出並且解釋人們在受到不確定性的影響之下,所表現在認知上的偏誤。
2008年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 (Barack Obama, 1961–)在當選感言中,以非裔美人女性安納‧庫柏 (Ann Nixon Cooper, 1902–2009) 的一生為時間軸承,見證美國歷史的發展,並標誌影響美國民權運動的重要事件,如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的公車罷坐事件 (Montgomery Bus Boycott, 1955–1956)、伯明罕市警察局長以暴力對付黑人示威者事件 (Birmingham Campaign, 1963–1964)、塞爾瑪遊行 (Selma to Montgomery marches),以及馬丁‧金恩 (Martin Luther King, Jr., 1929–1968) 宣揚「我們終將克服」(We shall overcome) 等,闡釋非裔美人在爭取種族平等與公民權益上所做的努力。
說故事 (Storytelling) 是一項古老的人類活動,也是一個測試語言能力的標準方法。一直以來,我們有「說書人」、「作家」這些職業,他們的工作就是產出故事與小說;在學校中,學生們也經常被要求在語言測驗中 (如國文、英文) 講述一個故事,藉以判斷語言學習的效果;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經驗,如果要到國外念書,第一關托福或是ESL考試也經常包含說故事、排列故事、或看圖說故事的項目。在這些任務中,如果能夠產生一個好的故事,或稱為「文本」,就算是成功了,也能夠說是具有良好的語言能力。 那麼,在現今人工智慧發達的時代,我們也希望利用人工智慧的技術來「說故事」,一方面,若能說出好的故事,說明人工智慧在語言的表達上,能夠到達一定的技術水準,另一方面,說故事的技術有很多的應用,值得我們深入研究。而說故事的技術,由於關乎文字的分析、理解與生成,屬於「自然語言處理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的研究領域。
臺灣在二十世紀後半期,曾因經濟奇蹟為舉世稱羨,今天則因超低生育率及人口老化再度成為世界第一。 然而,在當今臺灣所面對的諸多嚴峻挑戰中,人口老化是一個令人不太有感的議題。原因之一是人口變化好比鐘乳石的形成,過程漫長,不易被注意;原因之二,人類歷史不曾有如此快速的老化,大家欠缺了解。 話說如此,日本和歐洲比臺灣更早開始老化,他們的經驗具有參考性。在日本,人口老化與經濟成長一起發生;在歐洲,則有學者認為社會將更環保、更健康、更具生產力。 臺灣的人口老化究竟是福還是禍?我們如何因應?以下先檢視近年來的人口變化,再討論其中意義。
疾病的發生,除了環境、生活形態、飲食可能是影響因素,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基因也是關鍵的原因。遺傳性疾病依成因可細分成單一基因缺陷、染色體變異、多重基因共同影響及粒線體基因變異等。其中,單一基因缺陷而引起的遺傳疾病又稱為孟德爾型病症。
「合成孔徑雷達」自上世紀90年代初出現第一顆衛星第一張影像,到現在多顆衛星對地球的高密度觀測,更將人類追求「認識地球」的能力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今天要介紹的主題,便是這劃時代的神兵利器如何應用在救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