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重視學術及言論自由,鼓勵同仁對社會關鍵議題提出意見或解決方案。惟同仁自行發表之成果及言論,不等同本院立場。同仁自行發表應遵循學術規範及承擔責任,例如註明資料來源及確認其正確性。而倘擬以本院名義發表研究成果或言論,均應循本院公布之機制。
~
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李文雄特聘研究員的研究團隊,分析超過30,000個細菌和古細菌的基因體,構建了多個固氮蛋白的巨大演化樹,推翻了先前假說,並且提出固氮首先從細菌演化的假說。固氮是演化史上一重要里程碑,此研究有助於了解生物固氮的起源與演化。此項研究成果於2022年9月刊登於《分子生物學與演化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本院語言學研究所期刊《語言暨語言學》第23卷第4期已出版。
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孔祥智研究員發現肝星狀細胞能夠無限期維護記憶型 CD8+ T 細胞的存活和保護力,因此,身體最大的器官──肝臟,對記憶型CD8+ T 細胞的長期存活和保護力便扮演重要角色;此發現對疫苗開發具重要意義,成果已於今(2022)年9月發表於《肝臟學》(Hepatology)。
黑色素瘤是最致命性的皮膚癌形式,超過50%的黑色素瘤患者帶有BRAFV600E突變,但大部分患者在以BRAFV600E抑制劑藥物(如: vemurafenib)治療後,會產生抗藥性、副作用並復發。本院農生中心特聘研究員徐麗芬團隊發現,植物倍半萜內酯「去氧地膽草素」(DET) 與其結構修飾之衍生物DETD-35,為GPX4酵素抑制劑以及鐵依賴型細胞死亡(ferroptosis)的誘導劑。藉由這些新穎之作用機制,可有效調控及逆轉vemurafenib在抗藥性黑色素瘤細胞中異常增加之初級與脂質代謝物質,並增加抗藥性腫瘤對vemurafenib藥物的敏感度。DET和DETD-35可發展為治療BRAFV600E黑色素瘤之藥物或佐劑,成果已於今(2022)年刊登在《藥理學研究》(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本期共收錄4篇文章。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印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九十三本第三分已出版,本期共收錄4篇論文。
本期刊載林執中博士、陳瑋佑副教授、陳仲嶙教授/蔡昌憲教授/劉冠佳專利工程師、林春元副教授、薛智仁教授之研究論文五篇。
學界普遍認為:跨宿主傳播的病毒需經歷適應性演化。但過去關於新冠肺炎感染人類的研究並未發現此一現象。2020年荷蘭的水貂養殖場爆發大規模新冠肺炎感染,提供探究此病毒於跨宿主的早期演化之絕佳機會。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趙淑妙與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王弘毅的研究團隊,分析比較來自養殖水貂(Neovision vision) 和人類的新冠肺炎病毒基因組序列,發現兩者早期的演化模式截然不同。本研究成果於今(2022)年8月發表於國際期刊《分子生物學與進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C4 光合作用主要發生在束鞘 (BS) 細胞中,而 C3 光合作用發生在葉肉 (M) 細胞中。這個差異使 C4 光合作用更有效。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李文雄團隊使用雷射微切分離 C4 植物玉米葉片發育中的早期(前)BS細胞和前M細胞。從這些細胞的轉錄體中,研究團隊確定了調控葉片發育的轉錄因子(例如ANT1),並構建基因調控網絡,此有助於了解玉米葉片發育的調控。成果已於今(2022)年8月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原書德文版於1985年出版,是安東(Anton Quack, 1946∼2009)根據山道明博士(Dominik Schröder, 1910∼1974)1960年代中期在臺東卡大地布(知本)卑南族部落調查所蒐集的資料,加以整理與分析而完成的著作。山道明從1964 年到1971 年之間曾先後來臺五次,總計停留日數約550天。安東提到這批關於卡大地布巫師pulingaw的資料,主要來自山道明1965年3月12日到1966年11月10日第二趟臺灣之行,而他自己則是於1978年到1979年期間在臺灣從事研究。
SARS-CoV-2病毒在肺臟裡引起血栓,堵塞微血管的原因,迄今尚未有定論。本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謝世良團隊研究指出,COVID-19病人血液中含有高量血小板胞外囊體(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胞外囊體經由嗜中性白血球表面的兩個受體CLEC5A和TLR2傳遞訊息,引起嗜中性白血球胞外捕捉(NETs)。團隊進一步發現, CLEC5A/TLR2剃除小鼠感染SARS-CoV-2後,肺部發炎及免疫栓塞的情況大幅降低。本成果已於今(2022)年7月刊登在《生醫科學雜誌》(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