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07-05-28
本院於5月28日(星期一)舉行國內院士季會第22次會議,邀請翁啟惠院長發表專題演講[本院之現況與未來發展]。會中翁院長指出,過去10年間,中研院人員經費之成長幅度高達55.5%;目前本院共5047人員,96年度經費預計超過100億元台幣。然而,未來政府財政日益困難,本院必須就現有資源,有效整合並選擇重點發展,始能實踐台灣學術最高機構之使命。
翁院長指出,追求卓越學術研究是本院不變的願景;未來中研院將同時強調學術研究的[質]與[量]之國際競爭力。資料顯示,本院近10年收錄於SCI、SSCI及A&HCI之每人平均論文篇數於1997年有1.03篇,至2006年底已大幅提升至1.81篇。若以ESI呈現之數據來看,本院近10年總論文數為9,662篇,被引用次數為81,033次,平均每篇論文被引用次數達8.39次;顯示本院論文被重視的影響力增加。而本院進入前1%之論文數為104篇,進入前1%之論文數占總論文數之比例為1.076%;顯示中研院的總體研究品質越來越優秀。這些數據,都顯示本院研究水準目前居華人世界記錄之最優,除日本外領先其他亞洲國家,並且接近法國水準。
翁院長特別強調,雖然目前研究仍以數理、生命科學論文為主;然而,近年來在台灣研究、中國研究(特別是明清與當代中國)、經濟學等人文社會範疇研究,本院已逐漸成為世界重心。
翁院長說,李前院長曾努力延攬了十幾位國際級頂尖優秀學者,但面對國際間競爭激烈之科研發展,外籍研究人力依然偏低。目前全院研究人員本國籍為874人,外國籍僅有50人(約17.5:1);博士後研究學者本國籍為414人,外國籍為140人(約3:1);TIGP 外籍博士生 60人,本國籍91人,較諸國外重要研究機構,外籍研究人力比例甚低。
此外,對外爭才過程中,本院研究人員薪資也偏低,僅為新加坡、香港的四分之ㄧ,韓國的二分之ㄧ,更不如美國。但受限於公務員服務法,本院遲無法調整薪資,短期只能朝改善院區環境、提供學人宿舍、改善福利,俾便吸引更多國際學術菁英。
除了強調延攬優秀人才之外,翁啟惠院長表示,未來隠然的兩個趨勢會影響本院發展。其一,全球學術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界線逐漸模糊。昨日的基礎研究,很快成為明天的應用研究。而應用研究,也會改寫基礎研究理論。中研院朝向跨領域學術研究,成為必然趨勢。其二,台灣的生物科技與資訊產業之發展,中研院應扮演重要的角色。在發展之內容及方向、人才之養成、法規及基礎環境的建立,皆要有長遠的規劃,方能在這以創新及發明為主的產業,發揮其應有的潛力及經濟價值。
未來中研院將隨時針對台灣與全球重要新興領域,提出客觀見解以供決策參考。舉凡目前社會關心的環境與能源、基因體轉植及幹細胞研究、知識經濟與文化產業發展、智慧財產之保護與技術移轉、民主政治與政府體制,乃至神經科學、轉譯醫學、海洋科學、生質能與太陽能之發展、系統生物學、以及奈米科學等新興學術領域,本院皆應有前瞻性的識見,配合著台灣的成長,永續發展。
結論中,翁院長重申,學術研究最終的目的在於改善人類文明與生活。本院將秉持良好學術傳統與研究基礎,追求學術專業執著,挑戰未知,開發新知,並持續加強對於當代社會及人文的關懷,在科技與人文並重的原則下,邁向國際頂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