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08-08-13
本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陳建仁等4位院士,針對B肝病毒的DNA研究,日前獲得重大突破,為預防肝癌帶來新契機。該研究對公共衛生有重要影響,被選為2008年8月20日即將出版的世界頂尖《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JNCI)的當期主編推薦論文。
全球4億的人口,包括台灣18%的成年人,是B型肝炎病毒(簡稱B肝病毒)的慢性帶原者。B型肝炎會演變成肝硬化和肝癌,全球每年有50萬人因此死於肝癌。自從陳建仁院士於2006年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發表帶原者血液中的『B肝病毒量』是預測帶原者罹患肝癌的重要指標後,全球各地肝臟學會幾乎都已改寫B型肝炎的臨床指引,將『B肝病毒量』的檢測納入診察項目。
陳建仁院士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全球期待之下,日前再度發表研究結果指出, B肝病毒的基因特質不同,誘發肝癌的風險也不相同。有一種B肝病毒突變株,會增加帶原者得到肝癌的危險性;而另外一種突變株卻會降低得到肝癌的危險性。
2002年,陳建仁院士研究團隊曾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發表一篇長達12年的追蹤研究,論文指出,代表B肝病毒在人體內大量複製的『B肝病毒e抗原陽性』指標,可以預測肝癌發生的風險,『e抗原呈陽性』者得到肝癌的機會,是『e抗原呈陰性』者的六倍。然而,『e抗原呈陰性』的帶原者得到肝癌的風險仍然相當高。為了解釋這個疑點,研究團隊決定將研究方向推進到B肝病毒的DNA。結果發現B肝病毒DNA濃度越高,未來得到肝癌的危險也越大。
而此次研究團隊發表的論文,則進一步指出,如果帶原者所感染的是C基因型B肝病毒,比起感染B基因型B肝病毒,有兩倍得到肝癌的風險。此外,帶原者體內的B肝病毒,如果在基礎核心促進子(basal core promoter, BCP)發生突變,得到肝癌的可能性會增加兩倍;如果是在前核心區(precore region)產生突變,反而會大幅降低得到肝癌的可能性到三分之一。在控制年齡、性別、抽煙、酗酒、肝功能異常、肝硬化、B肝病毒量等其他危險因素的影響之後,B肝病毒的基因型與突變型和肝癌之間仍然呈現顯著相關。
這個研究的主要成員,包括廖運範院士、陳定信院士、陳培哲院士及陳建仁院士等四位本院院士,第一作者為本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楊懷壹博士。陳建仁院士指出,研究團隊有些研究人員從1991年起即參與這個計畫,該計畫在台灣7個鄉鎮以隨機方式徵得2萬3820位自願者,從中篩選出4155位無肝癌個人病史的B肝病毒帶原者,持續10多年的定期追蹤才獲得結果。
這次發表的研究成果,係追蹤2762名B肝病毒DNA陽性帶原者所累積的3萬3847人年為分析背景,最後確診153人發生肝癌。陳建仁院士表示,只有這樣長期的研究,才能證實時序正確的因果關係;同時「衷心感謝自願參與研究的帶原者,他們為全球近4億位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帶來希望。」
陳建仁院士並將應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之邀請,出席2008年10月《B型肝炎處理共識》研討會,報告其成果。預期此篇論文的檢測B肝病毒的『基因型』及『突變型』,將成為全球B型肝炎臨床診斷的嶄新重要指引。
-
陳建仁教授,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Tel)886-2-2787-1270
-
林美惠,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
(02) 2789-8821,mhlin313@gate.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