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09-12-21
全世界最大的科學學術組織「美國科學促進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於台北時間12月18日宣布,本院沈元壤院士、沈正韻院士、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陳仲瑄主任、分子生物研究所余淑美特聘研究員,榮譽獲選為該學會2009年新任會士。
今年美國科學促進會宣布24學門共531位新任會士,其中沈元壤院士屬於物理學門,沈正韻院士與余淑美特聘研究員同屬於生物科學學門,陳仲瑄主任則屬於化學學門。新任會士將獲邀出席2010年2月20日於美國聖地牙哥舉行的年度大會,獲頒授證書以及金藍雙色(代表科學與工程)玫瑰花型別針徽章。
美國科學促進會於1848年成立,是美國第一個全國性跨學術科學組織,目前包含262個學術團體。該學會所出版的週刊「科學」雜誌( Science Magazine)公認是最佳國際科學期刊。1874年開始,AAAS每年即甄選出對促進科學發展或應用具有傑出貢獻者,授與會士之殊榮。
1990年當選本院數理組院士之沈元壤教授係國際知名鐳射學家。1935年出生於上海,1956年國立台灣大學畢業,1963年獲得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64年開始執教於柏克萊加州大學,目前為柏克萊加州大學榮譽教授。沈元壤院士同時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暨科學院院士,以及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80年代初沈元壤院士的研究團隊,首先發展非線性光學光譜的介面研究方法和理論,開創介面科學的嶄新研究領域,對國際學術之貢獻既深且遠。這些新領域的研究包括液體表面結構、異相介面性質、表面反應的原體探測、超快表面動力學、表面分子的取向和構象等。
2008年當選本院生命組院士的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遺傳學教授沈正韻院士,專長植物分子生物學。她於1980年國立台灣大學植物學系畢業,1986年獲得哈佛大學細胞暨發展生物學系博士學位後,即任教於該校至今。
沈正韻院士在「植物分子生物」與「植物訊號傳導」等領域具有前瞻性貢獻。她首先發展出一套高產能的方法,標記出超過30種基因,對玉蜀黍中的C4光合作用極為關鍵。由於玉蜀黍能夠執行極高效率的光合作用,沈院士此項研究成果,對於作物生產、生質能源與油的製造極為重要。此外,沈正韻院士在先天免疫、二次代謝逆境、葡萄糖、能量感受與訊號傳送的研究中,沈院士亦解開從植物到人類皆稱演化保守(evolutionarily conserved)的分子機制。不僅啟蒙了對哺乳界/人類系統的研究,並且對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中的植物遺傳控制,建立新的體察。
現任本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主任陳仲瑄教授,長期致力於鑽研「快速而靈敏的質譜儀」。他也因為在靈敏測量技術的發展和質譜儀的改良而獲此殊榮。質譜儀是一種精密儀器,廣泛應用於生物醫學研究、疾病診斷、生態環境保護、地質探勘等範疇。
1976年陳仲瑄主任與美國實驗同仁,發展出第一套能夠測出單一原子技術的「電離子共振質譜儀」,成為日後相關儀器的重要領先技術。隨後,陳仲瑄主任針對同位素原子、空氣污染物質,皆發展出精密的偵測儀器, 1997年將其專長延伸至偵測生物分子。2007年陳主任的團隊,發展出「測量電荷的聲波粒子拋出質譜儀」,此技術能快速偵測出細胞與微粒子的質量,這超出目前商業質譜儀所能量測質量範疇的百億倍,獲得各界矚目。
余淑美教授現任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美國科學促進會賀函中特別推崇她對水稻之功能性基因體與分子生物學相關研究所做出的獨特貢獻。
余淑美教授長期致力於水稻分子生物學與生物技術研究,學術成就受到國際高度推崇。更以T-DNA插入水稻基因的方法,建立台灣水稻基因突變種原資料。目前已經完成含近8萬個水稻突變株品系的突變種原庫,以及5萬筆突變基因的資料庫,可供篩選具有抗病蟲害、抗逆境(乾旱、淹水、高鹽、高低溫等)、減少肥料施用、提早開花、產量增加等能力的新品種水稻使用。這個全球四個重要資料庫之一的台灣水稻突變種原資料庫,極具學術與應用價值,素以高品質與方便搜尋使用,獲得國際學界及農業生技界高度重視。最近更被邀請參與全球知名之比爾與瑪琳達蓋茲基金會全力推動之國際C4水稻研究計劃,台灣之水稻突變種原資料庫成為各國專家爭相申請使用以研究增加水稻光合作用及產量重要之研究材料,使台灣之水稻研究得以在國際持續發光。
-
葉方珣,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公關室
hongsum@gate.sinica.edu.tw (Tel)886-2-2789-8824 (Fax)886-2-2782-1551 (M)0922-036-691
-
林美惠,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
(02) 2789-8821,mhlin313@gate.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