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12-12-28
本院語言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曾志朗院士帶領的台灣認知神經科學研究團隊與法國國家衛生暨醫學研究學院( The French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INSERM)的狄昂院士( Dr. Stanislas Dehaeneu)就大腦跨語文的認知神經機制進行多年的合作研究。該跨國研究團隊於(101)年12月11日出刊的國際頂尖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上發表了人類閱讀時大腦處理字形辨識和手寫形態的跨語文的普遍性神經迴路的研究發現,提出不同於以往認為漢語認知神經機制應有別於拼音文字系統的觀點,證實曾院士所提出的「一腦多文」(one Brain for all written languages)的生物系統假說。對於人類大腦的閱讀的認知神經機制的發現,開?一頁新的篇章。
在漢語閱讀的認知神經機制的研究上,相較於拼音文字系統,傳統上認為大腦處理視覺複雜度較高的文字系統,必須倚賴典型的左腦神經網絡之外的區域來處理,該研究指出大腦閱讀的神經機制中,不同組字規則(orthography)的表面特徵所反映的文化特性的效應其實並沒有形成特定不同且顯而易見的大腦神經迴路。在fMRI的大腦掃瞄資料中,受試者不論處理中文或法文的字形辨識和手寫形態時,神經活化的區域都同樣ㄧ致地涵蓋對於靜態字形有敏感反應的枕顳迴視覺字形處理區域 (occipitotemporal visual word form area)和對於動態呈現的字母曲線前後方向改變有敏感反應的艾克納區(Exner’s area),因此,不論處理的文字系統是拼音文字的法文,或是視覺複雜度較高的非拼音文字系統的中文,對於靜態的字形辨識及動態的書寫筆順的處理,大腦的認知神經機制並不因為文字系統的表面特徵而有不同,因此,該研究指出大腦閱讀的神經機制為跨語文的普遍性的神經迴路。
該研究作者包括本院語言學研究所曾志朗特聘研究員,及其所帶領的台灣認知神經科學研究團隊,團隊研究成員之一的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郭文瑞所長,以及法國INSERM由狄昂博士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成員包括Kimihiro Nakamura, Felipe Pegado, Laurent Cohen,在長年跨國合作中,展現具體的研究成果,對於推展國際間從認知神經機制上進行漢語及跨語言的比較研究,具有長足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