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
穿越時空的「錄音筆」: 西班牙殖民時期新史料發表

發布時間: 2017-04-14

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立清華大學、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Pompeu Fabra及塞維亞大學(Sevilla)組成的研究團隊,在菲律賓聖多瑪斯大學檔案館中尋獲一份距今約四百年,厚達千頁近兩萬字詞的《漳州話詞彙(Vocabulario de la Lengua Chio Chiu)》,今(14)日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於研討會中公佈此研究成果,堪稱本世紀明代閩南話史料發掘最重要的發現。透過手稿中的拼音符號,「聽到」十七世紀在馬尼拉及北臺灣閩南人的語言。

研究團隊前往西班牙與菲律賓等地檔案館,搜集、整理十六、十七世紀中有關台灣與中國的西班牙史料,並建構數位史料資料庫。近兩年來也陸續前往馬德里、塞維亞、巴塞隆納等城市找尋古閩南話的詞典或古籍。幾經努力下,終於在馬尼拉尋獲《漳州話詞彙》手稿,,一窺當時閩南人的常民生活。

透過這部十七世紀初期編纂的《漳州話詞彙》,我們能得知當時漳州移民的日常詞彙,以及詞彙背後的生活點滴、地理知識,增進我們對臺灣早期閩南移民的認識。例如臺灣常見的毒蛇青竹絲,在手稿中寫為「竹系蛇」,西班牙人編譯為「Vibora」(意為毒蛇);螢火蟲寫為「火金星」(Hue Quion Che);今日使用的「洗門風」(Sey Muy Hong)一詞,400年前的閩南人就已經在使用;清代臺灣糖廍的製糖術語「漏尾糖(Lau Bue Tung)」,亦早在明末時期便被西班牙人編進詞彙中;閩南人用的髒話,也能在字典中看見。

1571年西班牙人帶著美洲白銀來到菲律賓,吸引了數以萬計的閩南人前往馬尼拉謀生,而後透過閩南人的貿易網絡與資訊,西班牙人獲知稱為「北港」(Pag Cang)的臺灣,以及島上「雞籠」(Quey Lang)、「淡水」(Tam Chuy)的相關資訊,並在1597年畫下世界上第一張艾爾摩沙島(Hermosa,即臺灣)的完整地圖,圖上便註記著雞籠與淡水港。

西班牙人為了前往福建傳教,便透過在馬尼拉的閩南人協助編譯相關的閩南話書籍,最重大的成果就是《漳州話詞彙》。該語彙中「雞籠、淡水」詞條,西班牙文寫道:「艾爾摩沙島上,西班牙人所在的土地」(Tierra de Isla Hermosa ado estan los españoles),得以證明手稿製作於西班牙人殖民北臺灣期間(1626年至1642年間)。比起1711年開始編輯的康熙字典早了近百年,同時也是目前尋獲十六、十七世紀閩南話詞彙文獻中,詞數最多且內容最豐富的,甚至有三分之一的詞彙同時註記當時官話的拼音。

先前曾公開發表有關漳州話語言史料,最著名的是已故大漢學家龍彼得(Piet van der Loon)尋獲的《漳州話語法》(Arte de la Lengua Chio Chiu),總共約六十頁,介紹近兩千個字詞。此次找到的《漳州話詞彙》,蒐羅的字詞數是前者的近乎十倍,也因此更能完整地建構一套早期臺灣閩南移民語音的資料庫。

本研究由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獎助,《漳州話詞彙》的解讀工作由清大語言所連金發教授、中研院臺史所陳宗仁副研究員、清大歷史系副教授李毓中及西班牙學者José Luis Ortigosa等人共同合作。《漳州話詞彙》將為臺灣學術界帶來新的研究動能,在歷史學上,可從西班牙人的角度瞭解閩南人在臺灣及東南亞活動的足跡與面貌;就語言學而言,則有助於重現四百年前閩南話的語音,瞭解現今臺灣與東南亞閩南話的流變。同時,也為新南向政策,增加了學術與文化交流的另一新契機。

新聞聯絡人 關閉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