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
活動後記〉中研院新進研究人員交流會圓滿成功

發布時間: 2025-01-08

本院於113年12月5日至6日於臺南沙崙南部院區舉辦「新進研究人員交流會」,讓新進人員更加了解中研院,也更了解彼此。會中學術諮詢總會及院本部各處室全面性地介紹本院的研究資源、計畫申請、升等續聘、學生學程、國際合作、研究成果推廣等策略,以及經費採購、資訊安全、研發成果管理、廉政倫理等常用的基本規範。使新進研究人員能全盤瞭解在本院職涯發展之道。

本院廖俊智院長以「本院對研究的態度」進行專題演講,除揭示中研院的使命與發展願景,更以自身經驗分享如何設定研究生涯的方向,勉勵新進研究員秉持「雄心善智」(Ambition, Responsibility, and Wisdom),透過科學追求真相與突破。兩天的會議交流相當熱絡,許多新進研究人員表示收穫豐碩,更了解且認同中研院,也對未來的研究生涯有更多的思考與探究。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卓牧融助研究員表示,從廖院長演講中,明白中研院的目標與價值,開始思索個人的研究生涯如何能與這些價值相互成就。他也提到,對此行廖院長「未來社會」演講闡明以科學探究未來的方法學,對他一個學界新人而言,要能了解這套方法學背後的哲思,實屬不易,但當他從後續討論中逐漸體會到其中境界與恢宏氣度時,感到十分心折,心嚮往之。

基因體研究中心陳緯助研究員則一直期待能參加與院內同仁交流的活動,一方面深入了解中研院的制度與組織,另一方面也能認識更多不同領域的優秀研究人員。他特別提到,透過夜談活動,研究人員能夠彼此分享實驗室經營與管理的經驗,使其感受到學術社群互助交流的力量。這二天一夜旅程的學習與點滴,幫助其找到在中研院奮力前行的動力與方向。
植物暨微生物研究所吳志航助研究員認為,這次的活動非常全面且深入,除了了解中研院在全球研究領域中的定位、對未來社會的遠見與願景;交流會中,還能跨越所別與學組的界限,與不同領域研究人員互動、拓展視野,接觸以往不曾聽過的研究主題與知識,是非常難得可貴的機會。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林子皓助研究員分享,到中研院擔任助研究員雖已經超過4年,但本次新進人員交流會幫助他更加融入這個大家庭。尤其活動中提供寶貴的機會與院方交流,瞭解中研院的行政資源與支持系統,院長與院方多位主管在會議期間全程參與討論,充分展現對新進研究人員的高度重視與殷切期許,十分感動與佩服。

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的哈圖林(Konstantin Khalturin)副研究員來臺兩年,還沒什麼機會到南部,因此,很開心能有這次機會拜訪南部院區,並感受南臺灣的溫暖宜人氣候。由於此次議程幾乎是全英文演講與交談,不懂中文的他也能投入其中,與大家輕鬆自在地互相交流,讓他感到中研院對不諳中文的研究人員來說,是個非常友善的研究環境。

物理研究所的平岩徹也(Hiraiwa, Tetsuya)副研究員則提及,本次活動很大的收穫之一,是了解本院未來將努力落實的「敘述性履歷(Narrative CV)」。這種作法全面地評估不同領域、不同角色研究人員的貢獻與影響力,而非僅以論文發表數做為單一衡量標準。

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吳佳芳助研究員則對學術諮詢總會張典顯副執行秘書主持的「如何撰寫能讓審查委員理解並支持的計畫書?」座談印象深刻。張副執秘介紹了違反學術倫理案例,提醒大家堅守嚴謹科學價值及自身責任,也分享到學研經驗及計畫書撰寫技巧。吳佳芳助研究員認為:一份計畫書的完成,不僅需要具備科學的嚴謹,如何行銷,以創造自己的研究價值,更是藝術,也是一輩子學習不完的課題。

此次交流會圓滿成功,充分展現了本院致力於培育研究人才的用心與努力,以及廖院長對新進研究人員的殷切期許:「雄心善智」,在面對科學研究挑戰和失敗時,更要保持樂觀、突破自己,才能展現強大的潛力,化不可能為可能。與會者一致肯定此活動深具意義,並建議院方定期舉辦,奠定新進研究人員的職涯發展基礎,透過互動與分享,幫助新進研究人員更快融入中研院的研究生態系。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