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4-06-12
本院「AI合作社」繼本(2024)年4月首場活動後,於5月29日舉辦第二場工作坊,本次以生命科學為主題,持續促成跨領域間的對話,兩場活動參加人數皆達近200人,足見出院內不同學組的研究人員皆對於AI跨域應用有強烈興趣及潛在需求。
此次工作坊以「生物影像及影片分析」為主軸,首先由資訊所廖弘源所長以「即時物件偵測系統YOLO」為例,說明AI在圖像方面的應用。廖所長為即時物件偵測系統YOLO v4的開發者之一(截至2024年已發表至v9),他解釋,該系統應用層面極廣,舉凡交通、國防、即時街景分析外,也可應用於生醫領域(如:病原體偵測)、動物行為研究等,可大幅縮短分析時程。但他同時指出,無論要應用於哪種領域,都須事先準備足夠的圖像資料,供AI系統做深度學習之用。
植微所吳素幸所長及王中茹副研究員緊接著分享,說明植微所如何與資訊所合作,運用AI技術,進行複雜且大量的生物影像及影片資料分析與模型預測,建立生物學者及AI專家的雙贏合作,並已獲致具體成果,例如:該所吳亭穎助研究員的研究資料,經AI技術初步優化,即在短時間內提高正確率。
本次工作坊也邀請了學術處陳建璋處長、統計所楊欣洲所長,以及資訊所王建堯助研究員擔任與談人。現場提問踴躍,與談人亦針對生物影像可結合其他大數據的應用,以及不同領域間要如何展開順暢的對話及溝通等議題,做出適切的說明及詮釋。
最後,全程與會的廖俊智院長總結AI應用的兩個面向——「Analysis」及「Discovery」——AI並非萬能,但可藉由AI做迅速且大量的「分析」,結合無可取代的基礎研究及人腦思考,來擴展及延伸研究的「發現」。
廖院長及學術處陳處長亦鼓勵院內研究人員,若有相關需求,可透過「AI合作社」積極尋求「AI專家」的協助,塑造本院AI跨域應用之風氣。
本場工作坊影片已上傳至本院Youtube頻道,歡迎線上觀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r5ZbQphv_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