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
2024台北國際書展李遠哲《返鄉記》分享會

發布時間: 2024-03-15

作者:王怡文(本院出版中心專任助理)

2024年台北國際書展造浪有成,展期6天吸引55萬人次造訪,閱讀活動場次超過1,162場,座談沙龍場場爆滿,反應熱烈。本院以「AI社會登入中?」為題策展,打造5大學術專區,並與9家出版社合作,一共舉辦了17場講座,場場爆滿。書展壓軸日,本院與允晨文化合作的「《返鄉記》分享會」由前院長李遠哲院士分享其口述傳記新書,備受學界與讀者關注,新書分享會前,主題廣場早早坐滿期待的人潮,想一探李遠哲的人生點滴。

李遠哲院士是國際知名的科學家,自美國返臺之後曾擔任本院院長長達12年。《返鄉記》這本書的基礎,是本院為李前院長所做的口述歷史紀錄再擴充,作者之一是本院副院長黃進興院士,他擔任口述小組的召集人,並有長期擔任李前院長主任秘書的李有成教授(現為本院歐美所兼任研究員)加入,以及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林易澄博士負責吃重的書稿彙總;他們是本次書展分享會的主要與談人。另外,分享會還邀請了本院廖俊智院長、李德財院士、秘書處曾國祥處長、出版中心陳熙遠主任一同共襄盛舉。

李遠哲院士以說故事的方式,回首他投入科學的熱情以及投身學術行政工作的使命感。他在《返鄉記》中多次提到,他一生有兩個重要的理想,一個是要成為好的科學家,另一個是要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打造美好的世界。

在書中他談到小學時期遭逢第二次世界大戰,曾經逃難至山上,山中沒有學校,生活很辛苦,但因為和大自然更接近,跟著四季變化踏實生活,那段與大自然共處的時光,是童年最快樂、收穫最多的日子。戰爭結束後,看到社會的改變與衝擊,啟蒙了青年時期的李遠哲,開始有了想要創造更美好社會的想法。

李遠哲是一位非常有人文素養的科學家,青年時期他大量閱讀日文與俄文文學作品,也很擅長作畫,塑造他對批判性思考以及生活美感的堅持。在其擔任院長任內,除了推動院區景觀改造,也創辦院區開放活動和藝文活動,讓更多民眾有機會親近中央研究院,為學術社區增添許多人文氣息。

返鄉之後才是開始

對於回臺發展,其實李遠哲原有自己的打算,想等到60多歲再回來加入國立臺灣大學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幫助臺灣的學術界。但因為好友張昭鼎先生於1993年猝逝,讓李遠哲決定提早返鄉,隔年毅然辭去美國教職返臺定居,這年他57歲。他希望在還能夠多做一點的時候,貢獻提升臺灣學術發展,回臺後不久便獲選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李遠哲擔任院長時期,臺灣有大量的留學生返臺,這些受過國際訓練的博士為臺灣學術圈注入新血,但是「光有人是不夠的,重點還要有錢」。李遠哲甫接任院長職位,就與時任總統李登輝提出,中研院需要更多的經費,不然伸不開手腳,沒有發揮的空間。在努力說明及爭取下,隔年中研院經費即有所增加,更有資源投入新科學、網羅新人才,對學術研究的發展及人才培養皆有深遠的助益。

趁來得及 做對的事

李遠哲曾任本院院長、總統府資政,更是臺灣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起初他認為其生平事蹟在市面上已經有不少出版品,對出版傳記並未起心動念,後有鑑於《李遠哲傳》中很多故事未能清楚描述,才轉變心態決定出版生平傳記。回臺接任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受到當時代一些人的反對意見,他在推動新做法的過程中,必須面對許多衝突與協調,但其仍舊為了理想,努力推動許多改革。

李有成教授指出,此書耗費多年才完成,前後總共訪談了13次,加上後續的資料補足、潤飾文章語句,還經過許多人的校閱,才終於在2023年年底出版。黃進興副院長提到,李遠哲擔任12年的中研院院長,當初是抱持著貢獻故鄉的理念返臺,有時卻無奈捲入一些不必要的複雜情境,《返鄉記》對這些問題多少有些描述與澄清。希望透過這本書讓讀者認識李遠哲對臺灣的貢獻,也能了解他與中研院之間的關係。

回首來時路,李前院長感念臺灣這塊滋養他長大的土地,對於年少時的兩大理想,他很自豪地說,成為優秀的科學家算是做到了;與志同道合的人打造美好的世界則還需要繼續努力奮鬥。這些人生故事,在《返鄉記》一書中有詳盡的記載,藉由講座與出版,讓讀者了解更多李遠哲為中研院及臺灣學術發展的貢獻。

影像回顧2024台北國際書展:https://www.sinica.edu.tw/Gallery/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