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
名人自殺新聞報導易引發仿效 生醫所特聘研究員鄭泰安研究論文獲國際重視

發布時間: 2007-08-08

自殺是目前全球重大的醫學與公共衛生議題。創刊65年,居領導地位的美國權威科學期刊 [臨床精神醫學](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June 2007)近期刊出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鄭泰安博士與其研究團隊完成的一篇研究論文,名為[媒體報導一位名人自殺事件對隨後發生的自殺企圖之影響] (The Influence of Media Coverage of a Celebrity Suicide on Subsequent Suicide Attempts)。論文刊出後,引起國際醫學界與媒體極大重視。

研究自殺的國際學者咸認為,此篇論文研究方法設計精密,將年代、季節、氣溫、溼度、失業率等因素都考量在內。論文結果非常具有說服力,提出具體科學證據,填補了目前關於媒體與自殺的學術研究空白處。這塊空白處就是:發生自殺行為的人事先有沒有接觸到自殺的相關新聞報導? 若有接觸,是否真的引起模仿 (copycat) 效應?

鄭泰安博士的論文,係以2005年4月知名藝人倪敏然自缢身亡,台灣媒體持續長達17天的大幅、密集報導此新聞為例。研究團隊以自殺死亡者、自殺企圖(未遂)者、以及憂鬱症病人為對象,完成了三個相關研究,探討這段期間媒體的大幅報導是否影響隨後發生的自殺行為。

鄭泰安博士的研究團隊在第一個研究,訪問了124名在2005年5、6月企圖自殺者。具體證據指出,經過媒體大幅報導後,90%的受訪者坦承接觸到媒體有關倪敏然自殺的新聞報導,而其中23.4%陳述這新聞對自己產生不良影響。鄭博士排除了2003年至2005年間的年代、季節、氣溫、溼度與失業率等因素後,發現受到台灣媒體大幅密集報導的影響,倪敏然自殺身亡後三周(2005年5月2日起),企圖自殺的人數顯著增加了55%,男性並且是女性的2.6倍。而過去一年曾有自殺企圖者,自述媒體報導是導致其再度企圖自殺的重要因素,風險評估高達52倍。

鄭泰安博士進一步分析發現,受訪者受到的不良心理影響有:
(1) 模仿: 「選擇自殺,我所有的痛苦都會像他(一個失去愛情與事業的人)一樣跟著消逝」、「自殺可以像他一樣成為光榮的舉動」;
(2) 合理化: 「人生如舞台,一個巨星已經逝去,平凡如我何不效法?」、「人們只有在你自殺之後才會關心你」;
(3) 無望感: 「憂鬱症的結局是自殺,像他一樣,治療無用」、「我遲早會步上他的後塵」;
(4) 學習自殺方法: 「我一直在注意媒體報導他在那棵樹上怎樣綁繩索來上吊」。

鄭泰安博士表示,世界衛生組織早在2000年就明確規範特定自殺案例新聞報導準則,然而台灣媒體在處理倪敏然自殺新聞,幾乎違反了所有準則。這些報導用語聳人聽聞,對死者充滿同情,反覆地、鉅細靡遺地報導自殺方法,並以圖片、照片播出倪敏然自缢身亡的樹、使用的繩索與死者的面容。倪敏然的自殺被描述成死者面臨多重困境之下,可理解的解脫之道。甚至倪敏然被頌揚成烈士,演藝生涯受到過度推崇,喪禮倍極哀榮,總統與副總統皆出席。還有人提議為他豎立紀念碑。媒體的不當處理,使得自殺傾向者大幅增加。

鄭泰安博士的研究團隊第二項研究,是以438名憂鬱症患者為對象,結果顯示,媒體大幅報導自殺新聞,將使憂鬱症患者自殺風險增加41倍。39%憂鬱症患者自述,媒體密集報導倪敏然自殺新聞對自己產生不良影響,其中5.5%因而企圖自殺。最為顯著的是,重度憂鬱症者之風險增加8倍;過去一個月內曾嘗試自殺者之風險增加12倍。對憂鬱症患者而言,這種不良影響持續期長達40天。

鄭泰安博士的第三篇論文,則以2003年至2005年的全國自殺死亡檔進行分析。論文中排除2003年至2005年間的年代、季節、氣溫、溼度與失業率因素後,發現2005年5月的四個禮拜內,自殺死亡人數顯著高於這三年當中的其他各周,增加了17%。而且增加的主要是男性 (增加 30%),以及採用與倪敏然同樣的自缢方法自殺者(增加 50%)。比對台灣2004年採取上吊自殺的人數是1281人,2005年上吊自殺者增加18%為1528人,2006年上吊人數則減少2.2%為1498人。似乎說明,當年度受到媒體詳細報導倪敏然上吊方式影響,台灣上吊自殺人數亦有增加。

鄭泰安博士說,SARS病毒或肺結核菌會在人群中散佈,從精神流行病學的專業知識分析,對於精神疾病與異常行為 (譬如自殺)而言,病態的想法 (idea)或暗示(suggestion) 就如同SARS病毒或肺結核菌,可能在社會人群中散佈。原本已經是自殺高風險者(憂鬱症、酗酒、個性衝動、遭遇生活上的親友、健康、工作、財物等的失落)一旦接觸到有關自殺的病態報導,發生自殺行為的風險將大大提升。

鄭泰安博士語重心長地指出,媒體報導自殺新聞,尤其是特定自殺案例,不能不慎重,必須警惕有無散佈自殺的病態想法或暗示。如果法律禁止傳染病患者四處走動,是否也應當思考如何禁止自殺的病態想法或暗示四處散佈?鄭博士也提醒憂鬱症患者的臨床醫師與家屬,在媒體大量煽動性報導自殺新聞時,應該特別關注最近一年內曾經嘗試自殺的病人是否受到影響。此外,更呼籲政府與民間組織應有效監督媒體有關自殺的報導,提出批評與糾正,以減少寶貴生命的損失。

台灣目前的國家自殺防治中心所執行的自殺防治策略,即為鄭泰安博士所擬定。他並曾擔任兩屆國際精神流行病學會會長。鄭泰安博士的第二、三篇倫文,也已獲其他兩本國際醫學期刊接受,預計今年下旬刊出。

新聞聯絡人 關閉
  • 林美惠,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

    (02) 2789-8821,mhlin313@gate.sinica.edu.tw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