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9月17日舉辦第二屆國際生命條碼學術會議及東亞區域性合作會議

發布時間: 2007-09-13

超過350位國際生物演化專家學者,即將聚集台北,腦力激盪。這項由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與國際生命條碼聯盟(Consortium Barcode of Life,簡稱CBOL),所共同舉辦的「第二屆生命條碼國際會議及東亞區域合作會議」 (The 2nd International Barcode of Life Conference and Regional Collaborative Meetings for East Asia)將於9月17日到21日隆重登場。會議全程英語進行,歡迎媒體蒞臨採訪。

「生命條碼」 (Barcode of Life,簡稱BOL) 係由加拿大分子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所長、演化生物學家艾伯(Paul D. N. Hebert)於2003年提出。這是一種創新、簡便、迅速的鑑識系統:利用粒線體基因的片段來標示物種。這種「DNA條碼」(DNA barcode)辨識系統,提供類似圖書出版的ISBN全球通用碼,讓每個物種都有獨特的身份證。

這項嶄新的生物辨識系統提出後,迅速獲得各國政府或私人基金會,特別是「聯合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轄下的「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BIF),以及BioNET組織的重視及支持。尤其2004年到2006年間,在多種國際期刊熱烈討論爭辯後,「生命條碼(BOL)」議題席捲全球。目前所建置的資料庫中已有29萬條DNA條碼,涵蓋超過4萬種生物資料。

DNA生命條碼的應用潛能與其分析方式幾乎可說是無窮盡的,因此,第二屆國際生命條碼研討會將是專家們彼此激盪最新構想、技術與靈感的關鍵場合。包括釐清物種、區域、執行瓶頸、消費者權益保護、食品安全、病媒昆蟲鑑定等等重要議題,都是全球專家此次的討論重點。

成功為台灣爭取到主辦此次會議的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邵廣昭教授指出,亞洲(特別是東南亞),生物多樣性極為龐雜,是一座遺傳資源的大寶庫。而台灣學者近年來在魚類、兩棲爬蟲、鳥類、昆蟲、植物、真菌及海洋生物等系統分類、演化之研究,及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建置的傑出表現,是此次獲得主辦單位CBOL青睞來台灣舉辦此次大會的主要原因。

為圓滿達成會議,台灣14個大學研究機構的15位涵蓋各生物類群的專家,2007年1月就已積極啟動籌備工作。會議經費多數來自國際生命條碼聯盟(CBOL),國內贊助單位則包括本院、農委會、國科會、內政部、台北市政府、以及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目前已有46個國家超過350人完成網路報名。

邵廣昭並表示,此次極難邀請到的國際頂尖演化學者,如Michael Donoghue, Dan Faith, Scott Miller, James Edward, Paul Hebert, Lee Weigt, Masaki Miya, Helida Oyieke等都將齊聚ㄧ堂,與國內學者面對面交流。更重要的是藉著此次會議,可推動台灣有機會成為東亞生物多樣性的研究、保育、管理之重鎮。

新聞聯絡人 關閉
  • 邵廣昭教授,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代理主任

    (O)2789-9545#200

  • 林美惠,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

    (02) 2789-8821,mhlin313@gate.sinica.edu.tw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