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
天文學家發現星系同類相食的證據

發布時間: 2008-06-24

長久以來,天文學家主張一種名為西佛星系 ( Seyfert galaxies) 的螺旋星系,其超亮星系核是藉由核內超大質量黑洞吞食鄰近大量物質所造成的。然而,天文學家並不瞭解到底黑洞如何吞食物質。

本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仁良 博士研究團隊,日前利用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 (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Very Large Array , VLA radio telescopegalactic cannibalism ) 的現象。研究人員相信, 這正是引發星系核內黑洞大量吞吃物質的關鍵因素。

林仁良副研究員研究團隊發現,鄰近星系的經過或造訪,會使西佛星系受到擾動,導致更多物質進入黑洞的重力影響範圍內。

以往利用可見光望遠鏡的研究,僅能顯示西佛星系稍微受到擾動而已。而現今 林仁良 博士的研究團隊所使用的特大天線陣列 (VLA) 電波望遠鏡,卻能夠清晰地取得西佛星系的氫氣影像。透過此影像,研究人員發現西佛星系常因鄰近星系的潮汐交互作用而受擾動,導致其位置或速度受到影響。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郭政育表示,特大天線陣列所觀測到的星系氣體,「很清楚地顯示西佛星系在『吃』鄰近的星系。這與可見光觀測下的表現截然不同。」郭政育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目前正於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天文研究所攻讀博士。

相較之下,使用特大天線陣列 (VLAinactive galaxies) ,所 得到的類似影像,卻顯示該非活躍星系受到極少擾動。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研究所博士生湯雅雯表示:「比較西佛星系與非活躍星系的不同反應,清楚顯示,近距離的星系造訪與黑洞驅動的星系核活動有關。」

湯雅雯補充說:「這是目前為止對於西佛星系會吞吃物質的最佳證據。以往也有其它理論主張,但這些解釋都無法明確指出西佛星系與非活躍星系的差異。」

研究領導者 林仁良 博士則表示,氫氣影像是揭露星系間看不見的重力交互作用力的有利工具,「這項研究是前所未有對西佛星系最佳、最廣泛、最完整的氫氣研究之研究成果,同時也是人類瞭解西佛星系的一大關鍵里程。」

林仁良 博士及其研究團隊(包括維吉尼亞大學博士生郭政育、中研院天文所賀曾樸主任及其指導學生湯雅雯)根據所得研究成果已完成兩篇相關論文,發表於 6 月 1 日出版的天文物理期刊(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

研究團隊成員包括: 賀曾樸 教授 ( 本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籌備處主任暨特聘研究員 ) 、 林仁良 博士 ( 本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 、湯雅雯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研究所 賀曾樸 教授博士指導生 ) 、郭政育 (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天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 。

新聞聯絡人 關閉
  • 林仁良 博士, 本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 Tel ) 886-2- 3365 - 2200#727

  • 曾耀寰 博士,本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助技師

    (Tel) 886-2-3365-2200#835

  • 林美惠,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

    (02) 2789-8821,mhlin313@gate.sinica.edu.tw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