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09-05-07
成立長達120年的國際知名天文組織「太平洋天文學會」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ASP)2009年5月1日宣布,本院第18屆數理組徐遐生院士榮獲該學會2009年最高榮譽獎章「凱薩琳∙伍爾夫∙布魯斯金牌獎」(the Catherine Wolfe Bruce gold medal)。頒獎典禮將於9月於美國加州舉行。
徐遐生院士是國際知名的理論天文物理學家,專長研究行星誕生,被公認為世界頂尖天文物理學者之一。尤其是徐院士的漩渦狀星系形成,以及恆星形成等2大理論,獲得極高學術尊崇。徐遐生院士曾任美國天文學會會長(President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1994-1996),同時他也榮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7年)、中央研究院院士(1990年)、與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92年)等高度榮譽頭銜。
1968年徐院士獲得哈佛大學天文學博士學位後,曾任教於柏克萊大學、加州大學,2002年他返回台灣擔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2009年5月徐院士並受聘成為本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籌備處特聘研究員。
「太平洋天文學會」是全世界最大的天文組織之一,其會員來自70個國家,背景多元有趣,涵蓋天文科學家、教師、業餘家、甚至天文理論發想者(armchair astronomers)。該學會自1898年起所設立的「凱薩琳∙伍爾夫∙布魯斯金牌獎」,近58年來,每年都甄選一位國際籍受獎者,以推崇其對天文學之終身貢獻。
該獎項過去的受獎人包括:證明核反應是太陽的能量來源而獲得1967年諾貝爾物理獎的漢斯貝特(Hans Bethe)、天文學家艾德溫哈伯(Edwin Hubble)-哈伯太空望遠鏡即是紀念其成就而命名;以及發展出有名的「愛丁頓極限」(Eddington Limit )的亞瑟愛丁頓爵士(Arthur Eddington)。
-
曾耀寰博士,本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助技師
(Tel) 886-2-3365-2200#835
-
林美惠,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
(02) 2789-8821,mhlin313@gate.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