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10-11-16
重大傳染疾病與資訊科技整合之研究是全球前沿研究的新興課題。一套結合傳染病流行病學與資訊工程領域的流感防治電腦模擬系統,若能夠穩定又靈敏,對於在關鍵時刻爭取寶貴時間,協助機關正確決策,功效甚鉅。
由本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巨量資料運算實驗室領軍,結合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香港大學、以及國立台灣大學等專家所組成的研究團隊,日前完成建置台灣第一套流感散佈電腦模擬系統,其計算速度較全球目前美國團隊快約1千倍,且更準確,成為僅次於美國、英國全球第3個正式公佈電腦模擬病毒散佈系統的國家,甚受國際重視。
研究團隊並曾於2009年4月30日新型流感H1N1流行期間,獲得「做好機場檢疫,將可延後22天流行高峰期,爭取更多時間防疫」之結論,成為當時衛生署防治新流感決策之重要依據。
參與本研究的成員包括本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徐讚昇研究員、廖純中研究員、王大為研究員,以及他們所帶領的巨量資料運算實驗室,該團隊並於2010年11月4日在國際專業期刊PLoS ONE發表論文。
研究團隊解釋,這套系統結合3大類巨量資料而成。其一、台灣人口居住與活動資料(戶數、成員、年齡、性別、就學、上班等)、其二、交通資料(國際航班、國內通勤運輸等)。其三、公共衛生資料(病毒潛伏、發病、用藥等參數)。由於台灣具有先天島國地理優勢,出入境人口能夠充分掌握,加上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對台灣公共衛生資訊長期以來完整的蒐集與建置,促使2007年團隊開始著手研究後,能夠快速超越競爭對手,成功建置這套模擬系統。
研究團隊表示,此次研究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把台灣2千3百萬人的可能日常活動,以及這些活動可能的空間距離關係,全數納入電腦模型的考量中。此模型的複雜程度,以及所需要的計算量,是前所未見的規模。除此之外,團隊必須在保護個人隱私前提下,巨觀呈現電腦模擬結果,可謂挑戰甚鉅。
團隊成員苦思,若模擬系統模型複雜,運算需時相對較長,無法提供即時趨勢;若模擬系統模型太簡單,又無法適度反映真實狀況,完全無參考價值。此次,該研究團隊所研發出來的系統,可以精確模擬到特定學校、班級的個別學生是否施打疫苗,其運算速度卻比其他國家相關系統快速約1千倍,其主要的關鍵核心在於基礎理論演算法的突破。
可以獲得這項重要突破,徐讚昇研究員歸功於團隊優秀的資訊工程師,以及「完整結合公共衛生跨領域專家,是這次成果的最佳詮釋。」不僅創造跨領域研究的成果里程碑,同時實驗室成員也對能夠將基礎資訊研究實際應用到決策參考,感到意義重大。
這套模型運算速度快、增加模擬次數、以及精確度,其統計可信度大幅增高。歐盟也正在與團隊進行合作中。
-
徐讚昇研究員,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27883799#1701
-
王大為研究員,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27883799#1729
-
葉方珣,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公共事務組
hongsum@gate.sinica.edu.tw (Tel)886-2-2789-8820 (Fax)886-2-2782-1551 (M)0922-036-691
-
林美惠,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
(02) 2789-8821,mhlin313@gate.sinica.edu.tw
-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