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11-10-03
由本院語言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曾志朗院士所領導的認知神經科學跨校研究團隊,應歐洲認知心理學會(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Cognitive Psychology, ESCoP)之邀,出席九月底於西班牙聖塞瓦斯蒂安舉行的第十七屆年會(9月29日起為期四日)。大會安排曾院士團隊在10月1日上午發表演說。團隊的六位認知神經科學專家以“Orthographic Variation and brain processes: a non-alphabetic perspective” 為題,針對漢字閱讀的大腦神經機制進行專題報告。曾院士並在大會結束當晚,連同三位國際認知神經科學界重量級學者共同舉辦「台灣之夜」(Gala Formosa Night),廣邀學者參加,研議規畫未來的研究方向。
曾院士成立之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Laboratories for Cognitive Neuroscience, CNL)研究團隊,成員涵蓋本院和陽明、中央、政大、師大等校研究者。團隊在曾院士和王士元院士開創的漢語文神經語言學的基礎下,利用各種腦造影技術,針對失語症的跨語言比較,到漢字閱讀的大腦運作歷程等研究議題,發表多篇重要論文。在大腦閱讀機制的理論方面,突破過去僅限於拼音文字的論述,有助建立完整的理論架構,統合人類認知系統的多樣面貌。其貢獻深具意義,並在國際上引起高度關注。
ESCoP成立於1985年,係由英荷德比國科學家發起,以與當時主導心理學、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發展走向的美國相抗衡的歐陸組織。該學會成立至今20多年,成功促進歐洲各國認知神經科學家的交流,對相關領域的發展具重要且深遠的影響,會員超過500位,分佈歐洲20餘國,包含當前國際頂尖的認知神經科學家。
曾院士為認知心理學和神經語言學專家。他多年來致力於促進台灣在心智與大腦科學研究上的發展。1990年在中正大學成立國內第一個認知科學研究中心,隨後成立陽明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再於2003年推動中央大學成立第一個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此後建構本院腦磁波儀實驗室,整合各種腦造影儀器,並啟動各項跨校研究平台以及跨國合作關係。
此次曾院士率團隊至ESCoP報告,源於對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環境的各種鋪設。2010年初,他與美國閱讀障礙基金會合作,在美國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院部(NICHD)的支助下,於台灣舉辦第11屆「卓越大腦國際研討會」,進行「閱讀障礙的跨語言比較研究:書寫系統對大腦 / 基因 / 行為關連性的影響」討論。會議結果編纂成書:Dyslexia Across Languages:Orthography and the Brain-Gene-Behaviour Link(Brookes, 2011)。基於此一跨國合作成果,續與美、日、以色列、芬蘭、印度等國研究者探討是否有跨語言的認知障礙以及共通的大腦神經基礎,並於去年九月在西班牙舉行「透過跨國合作探討青少年及成人學習第二語識字的認知神經因素研討會」第一次會議,今年初在台灣舉辦第二次會議。與會的西班牙「巴斯克認知、大腦和語言研究中心」(Basque Center)主任Manuel Carreiras對台灣認知神經科學團隊的表現印象深刻,他身為ESCoP科學委員會成員,特別邀請曾院士帶領團隊在ESCoP年會做專題報告。曾院士及團隊隨後向ESCoP科委會提交計畫和摘要,經審查通過,獲邀在大會上發表研究成果。
曾院士強調:「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向歐洲認知神經科學界展示台灣團隊在漢字閱讀時大腦機制研究的實力和成果!」ESCoP會後,將在當地舉辦第三次的第二語識字研討會,並由曾院士、美國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主任Ken Pugh、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教授Ram Frost和Manuel Carreiras共同舉辦「台灣之夜」(Gala Formosa Night)。
由曾院士帶領專題報告,報告人依序為李俊仁副教授(台灣師範大學)、李佳穎副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郭文瑞副教授(陽明大學)、吳嫻副教授(中央大學)、蔡介立助理教授(政治大學)。此外,該團隊成員阮啟弘教授、鄭仕坤副教授、 張智宏助理教授、謝宜蕙助理教授(中央大學)、鄭谷苑副教授(中原大學)亦在大會發表各研究專長的論文和海報。
-
李如蕙,中央研究院腦磁波儀實驗室
rose@gate.sinica.edu.tw (Tel) +886-2-3356-6557
-
林美惠,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
(02) 2789-8821,mhlin313@gate.sinica.edu.tw
-
黃復君,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
(02) 2789-8820,pearlhuang@gate.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