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盛大揭幕以跨界精神拓展研究新視野

發布時間: 2012-06-20

本院今起至6月22日召開「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大會由翁院長主持,上午9時於本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國際會議廳隆重開幕,三天會議中,邀請國內外學者發表論文共289篇,來自全球的與會者預計超過1600人。

本屆國際漢學會議旨在檢視最近十年的漢學動向,探索未來人文研究的新格局;而「跨界」對話更是這一屆漢學會議的重要精神──它嘗試打破學科的畛域,跨越國家的界線與世代的區隔,甚至企圖跨越「中華文化」的範疇和「傳統漢學」的疆界,兼蓄多元族群的特色,孕育出更具全球格局的人文研究。

會議的進行,不以學科分組,而是針對27個議題,分成69個專題研討會進行學術討論。議題包羅萬象,如「醫療、身體與環境衛生」、「中國近世的城市文化與生活」、「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近代中國性別的建構與再現」以及「近現代閩、臺商人的活動與工商業傳承」等。

發表論文學者中,本地學者佔44%,而另外56%,則來自英、法、德、美、加、中、港、日、韓、新加坡、以色列、澳洲與紐西蘭等13個國家。本次會議特別規劃年輕學者的舞台,289篇論文發表中有70篇為年輕學者(約佔四分之一),而報名參加的與會來賓之中,更是以年輕的學者與研究生居多。

國際漢學會議秉持宏揚中華文化、促進漢學研究,以及加強學術交流之基本精神,為本院重要之學術傳統,更是世界漢學研究之盛事。本屆國際漢學會議由余英時與黃進興兩位院士擔任正副召集人,並集結院內七個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單位共同舉辦。

本院王汎森副院長於開幕典禮後,首先以〈漢學研究的動向〉為題進行演講;另外,史學、民族學以及語言學各小組又有五場主題演講,分別由中研院杜正勝院士、陳永發院士、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Prasenjit Duara、哈佛大學語言學教授黃正德,以及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教授Dafydd Gibbon等學者主講。

王汎森副院長表示:「中央研究院在建院之後不久,很快便成為世界漢學研究的重心。1980年,中研院舉辦了第一屆國際漢學會議,這個會議規模大、品質精,是當時世界漢學界的盛事。從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到現在,已經過了十二年,由於這十二年間,國際漢學界的陣容、主題、方法都有劇烈的改變,中研院希望藉由第四屆漢學會議的舉辦,與世界漢學界共同切磋、共同成長,並延續我們追求學術卓越的寶貴傳統。」

附錄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
時間:2012年6月20-22日(星期三至星期五)
地點: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人文館)三樓國際會議廳(開幕典禮)
          專題討論共16個會議場地,請參閱大會網站
地址: 11529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
執行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新聞聯絡人 關閉
  • 謝筱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ficos@asihp.net (Tel) +886-2-2782-9555*353

  • 林美惠,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

    (02) 2789-8821,mhlin313@gate.sinica.edu.tw

  • 黃復君,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

    (02) 2789-8820,pearlhuang@gate.sinica.edu.tw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