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14-11-10
本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董安琪參與一項名為國民移轉帳計畫(National Transfer Accounts)的大型跨國合作研究,該團隊最近的研究指出,一般高所得國家因為生育率長期低於傳統的人口替代率2.1,大多憂慮人口結構失衡帶來經濟衰退,但研究中估算出這些國家的最適生育率可能低於2.1,所以少子化未必造成問題,甚至可能增進該國的人均消費。然而,台灣的實際生育率過低,與最適生育率差距過大,未來生活水平將因此下降。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2014年10月10日出刊之《科學》(Science)期刊。
為瞭解各國目前的實際生育水準如何影響未來的生活水平,研究團隊利用國民移轉帳的分齡經濟資料與聯合國的人口統計,重新估算最適生育率,並計算其與實際生育率的差距,由此判斷未來的經濟表現。一般而言,政府會希望提高生育率以增進稅收來支付國人保健醫療、養老與政府的各項軟硬體建設的龐大開銷。而研究結果指出,最適生育率依社會目標與國家而異:所以如果社會目標是讓政府財政寬裕,研究中包括的40國平均的最適生育率為2.56;如果目標是達到長期消費水準最高,40國平均最適生育率為2.05,如果再考慮到行為與制度會變動,則最適生育率可能降為1.24至1.54。
實際生育率與最適生育率的差別愈小愈好,生育率過高或過低於最適生育率都可能影響國家經濟。事實上,低所得國家實際生育率通常太高,不但國家財政可能會出問題,國民生活水平也會降低。高所得國家少子化的情況相反,但經濟後果類似。研究中包括17個高所得國家(包含台灣),目前每位婦女平均生育1.6個子女,從國家的角度來看,為了避免長期財政破產,未來需要很多年輕人來納稅,所以每位婦女必須再生育1.3個子女。然而,從私部門的角度來看,多生小孩雖有利於改善國家財政,子女養育費用卻必須由家庭負擔,兩相權衡,最適生育率會低於只考慮公部門財政的情形。若再考慮到各國社會保險受益有下修趨勢,且資本可以代替部分人力,如:以機器人代替真人作長期照護,實際生育率與最適水準的差距將繼續縮小,有些高所得國家,如:美國以及北歐,甚至不需擔心未來生活水平的惡化。
中研院經濟所副研究員董安琪表示,以上的發現雖然可以減輕世人對少子化的憂慮,但台灣的生育率嚴重偏低,是研究中少數幾個將面臨生活水平降低的國家。此外,這項研究統一採用較樂觀的聯合國統計,若改用我國內政部的生育統計,台灣未來的人口失衡與經濟問題比研究中的估計更為嚴重。台灣生育率去(2013)年僅1.065,世界最低,短期內好似沒有問題,長期卻會降低國民的人均消費水準。人口結構變化緩慢,就像溫水煮青蛙,不容易感覺到問題,但出了問題就不可收拾。政府應盡速提出有效的人口政策,否則大家要作好未來勒緊褲帶的心理準備。
這項國民移轉帳計畫規模龐大,由美國柏克萊加大Dr. Ronald Lee和夏威夷東西中心Dr. Andrew Mason兩位人口經濟學權威學者領軍,團隊中有全球五大洲40個國家的研究團隊參與。參與這項計畫的台灣團隊,有本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董安琪、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教授蔡青龍、中研院經濟所博士後研究謝餘慶,與在聯合國人口署服務的馬來西亞籍Nicole Lai博士。
-
董安琪,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actung@econ.sinica.edu.tw (Tel) +886-2-2782-2791*210
-
黃復君,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
(02) 2789-8820,pearlhuang@gate.sinica.edu.tw
-
林美惠,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
(02) 2789-8821,mhlin313@gate.sinica.edu.tw
-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