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
本院李羅權院士獲選美國國家工程學院外籍院士

發布時間: 2018-02-09

美國國家工程學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於本(2)月7日公布2018年新科院士,本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李羅權院士獲選為該院外籍院士,以表彰其對太空物理的諸多創新貢獻,以及對福爾摩沙衛星計畫的領導與推動。

李羅權院士為國際知名科學家及科技管理者,其專長領域為太空物理學,並對無線電通訊、太空物理、太空天氣預報及大氣物理領域皆有深遠的影響。如他曾在無線電波強散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這種散射由電漿湍流造成,會產生電波強度閃爍、波束角度變大和脈衝拖尾等現象。李院士發展的非微擾的強散射理論,已於不同科學領域廣泛應用,包含無線電波、雷射光束傳輸及地震波散射。

再如李院士於1992年首次成功模擬日珥的動態形成過程,也顯示出日珥物質是由熱不穩定性引發的虹吸作用所形成。增進人類對日珥等基礎太陽物理現象、地磁活動及太空天氣預報的認識。

在擔任臺灣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及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期間,李院士帶領科學家和工程師團隊,成功推動福爾摩沙二號及三號衛星計畫。2003年,福爾摩沙二號衛星科學團隊,在大氣層中發現了巨大噴流。觀測到的巨大噴流位於雷雲層的頂端及電離層之間(約16公里至90公里處),建立了從雲層直達電離層的連通光路。此項觀測證實1925年由諾貝爾獎得主C.T.R. Wilson所提出的大氣電流理論。

福爾摩沙三號衛星是由臺灣跟美國合作的6顆衛星系統組成,2006年發射並執行GPS電波掩星觀測任務,收集大氣資料用以改善世界各地的氣象預報能力,現有來自81國家的3千多位科學家,註冊使用衛星資料。

李院士曾獲諸多學術榮譽,如錢德拉塞卡電漿物理學獎、傅爾布萊特傑出學者講座、總統科學獎、發展中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宇宙航行學院院士等榮譽,並於2002年獲選為本院院士。

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為工程領域中最高榮譽之一,以表彰在工程學之研究、實作與教育上有卓越貢獻之學者。該院今年選出83位國內院士及16位外籍院士,其中學界與工業界人數約各占一半。截至目前,該院共有2,293名院士,以及262位外籍院士。

新聞聯絡人 關閉
  • 陳昶宏,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公關科

    (02) 2789-8059,changhung@gate.sinica.edu.tw

  • 莊崇暉,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小組

    (02) 2789-8820,chchuang@gate.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