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再起,探索知識的腳步卻不能停下!為期4天的第十一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DADH 2020)於今(1)日開跑,以「智慧資料×數位人文」(Smart Data × Digital Humanities)為主題,採視訊會議方式,在雲端上集結來自9個國家、逾150位數位人文領域學者專家,共同探索如何轉化數位典藏所積蓄的巨量資料,同時展現臺灣研究能量,探討國際上最先進的創新研究與未來趨勢。
阿茲海默症好發於65歲以上年長者,常造成患者及親友生活的嚴重負擔。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陳韻如副研究員團隊近期首度發現並證實,促使阿茲海默症更加惡化的關鍵機制為大腦中的蛋白質──TDP-43。此研究有助於掌握更多阿茲海默症的發病特徵及機制,未來,可望透過此一蛋白質,為神經退化疾病尋找診斷及治療的新方法。研究成果已於今(2020)年11月23日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國內已有多元AI技術可達到精準醫療,不僅能做到3D病理切片、眼球震顫技術預測腦部病變,還讓藥物開發有了跳躍式的進化,而全球最方興未艾的細胞治療,也開啟了次世代的3D細胞培養技術,腫瘤治療再現新希望。這些研發技術都來自於今年「2020國際生醫智能加速器」的入選團隊,今(14)日於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舉辦最終決選活動(Pitch Day),由來自產、官、學、研、醫的黃金評審陣容,遴選出最強的8支團隊,參與堪稱年度最強的生醫智能加速器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