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
  • 海報
  • 演講或講座
  • 民族學研究所
  • 地點

    本院民族所新館三樓第三會議室

  • 演講人姓名

    黃柏堯(國立臺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 活動狀態

    確定

  • 活動網址

    https://www.ioe.sinica.edu.tw/

HIV科學作為藝物:病毒可見性、網際網路與台灣愛滋病的社會倡議

2023-10-16 10:00 - 12:00

加入行事曆

■講題:HIV科學作為藝物:病毒可見性、網際網路與台灣愛滋病的社會倡議

■主講人:黃柏堯(國立臺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時間:2023年10月16日上午10點至12點

■地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新館三樓第三會議室

■活動網址:https://reurl.cc/A0AkzQ

■摘要:

    全球愛滋治理在過去二十年從國家關注對感染者藥物治療轉向對血液分子監控(molecular surveillance),透過HIV篩檢技術、愛滋病預防性投藥,抗逆轉錄病毒療法(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等方法,全面監測男同志血液中的藥物濃度與病毒量。雖然國際愛滋社群對「終結愛滋」信心滿滿,但「測不到就等於不會傳染」(U=U)引發新HIV本體問題:在愛滋變成慢性病時,我們如何理解病毒可見性?在不同視覺體制下,誰是凝視者?誰是被凝視者?HIV治療和ART藥物普及的衝突是在何種社會文化脈絡中被突顯?

    奠基於科學女性主義以及我過往部分的愛滋研究,本報告討論病毒可見性的視覺體制:從1980年代歐美科學界競相發現病毒,談及國家機構如何病態化愛滋與性少數族群。1990年代主流媒體跟藝術作品如何以新自由主義之名,定義疾病的族裔色彩跟個人責任。並討論2000年後網際網路脈絡下,社交軟體的普如何影響個人欲望展演和風險規避。

    最後,我以HIVStroy(台灣感染誌)為例,討論素人書寫如何重新定義感染生命,並呈現非同志正典(homonormativity)的藥物使用經驗。本報告主張在面臨終結愛滋的「後愛滋時代」,數位敘事跟素人創作可以重新定義HIV病態本體論,讓病毒不只是要透過抗逆轉錄病毒療法(ART)被排除的「異物」,更可成為具有生命政治反身性的「藝物」。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