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2025/11/19 上午 11:09:05
:::
「中研講堂」新竹登場 以科學思維探討永續農業與文化權威

發布時間: 2025-11-12

廣受歡迎的「中研講堂」科普講座今(12)日來到國立竹東高中。本次主題聚焦「以科學思維發現與解決問題」,從農業生物科技與科學史的角度切入,帶領現場聽眾思考如何以科學面對當代挑戰,並回望近代史,探討科學如何逐漸成為文化權威。本院期盼透過中研院推動科普走入校園,激發青年世代對科學的探索精神,鼓勵以理性與創新為力量,面對未來的各項挑戰。活動吸引近兩百名師生與民眾踴躍參與,藉由自然科學與人文歷史的對話,展現校園活潑的學習氣氛。

氣候變遷下的挑戰 科技為農業開新局

「中研講堂」今日在科技與創新匯聚、兼具人文底蘊的新竹舉辦。首場講座由本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葉國楨特聘研究員兼主任主講,講題為〈氣候變遷與農業的未來:從科技創新看永續農業的可能〉。葉主任指出,近年臺灣經歷了極端寒流、長期乾旱、暴雨成災與水資源短缺,同時受到全球市場競爭與病蟲害擴散的雙重壓力,農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危機也是轉機,科學與創新正展現出扭轉局勢的潛力。

其中,生物科技正扮演關鍵角色。除了大家熟知的基因轉殖,近年由於科技的進步,科學家現在也利用更精準的「基因編輯」的「非基因轉殖」技術,培育可適應逆境或符合市場需求的作物,讓農業邁向與自然共生、兼顧產量與環境的永續新模式。葉主任鼓勵現場同學,關注時代的改變及科技的進步,懷抱對科學的好奇與對社會的責任感,以知識創造價值,並勇於發明與創新,未來也有機會成為推動農業轉型、解決氣候問題的關鍵角色。

AI時代的人文思考 科學如何成為文化權威?

第二場講座由本院近代史研究所雷祥麟研究員兼所長主講,題為「如何發現一個好問題?科學如何獲得文化權威?」。雷所長指出,在AI時代,人類最珍貴且無可取代的能力是「提出好問題」。他分享十多年前在倫敦跳蚤市場購得一幅1847年的童書插圖,描繪清代官員觀測日蝕的場景:一方冷靜以望遠鏡觀測,一方則因恐懼匐匍在地。圖下註解寫道:「雖然中國人已經知道(日蝕)是自然現象,但因深受舊俗侷限,仍然無法終止這些儀式。」

雷所長表示,這幅插圖啟發他思考一個過去少有學者關注到的問題:「現代科學如何在清末獲得前所未有的文化權威?」。他從科學史的全新視角,指出1898年出版嚴復所著的《天演論》,首次讓清末士人相信,社會與文化議題應以科學為依據。科學成為「真理」的過程,不僅依賴理性與實驗,也與社會文化與教育息息相關。雷所長勉勵同學以科學思維因應當代社會的挑戰,敏於觀察、勇於提問,因為每一次「為什麼」,都可能是開啟理解世界的新起點。

知識扎根校園 科學啟發學習新視野

這場結合自然科學與人文探討的演講,吸引竹東高中學生與民眾熱烈參與,現場座無虛席。竹東高中陳同學表示,透過這場演講,他更體會到農業科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他翻閱對照自己親手繪製的植物光合作用課堂筆記,對於科學家能以人工設計方式提升植物固碳效率感到十分驚奇,也更深刻理解科學、氣候變遷與糧食安全之間的密切關聯;竹東高中的歷史科張老師則指出,雷所長的研究重新定義了《天演論》在科學史的重要性,翻轉過往的歷史詮釋,啟發她思考科學與人文的關聯性,也體會到「提問」比「解答」更重要。

本院自2018年起舉辦「中研講堂」,至今已前往14個縣市,持續將最前瞻的研究成果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帶入各地。更多活動資訊,歡迎關注本院官網及臉書專頁;本次演講內容也將於活動後上傳至中研院YouTube頻道,邀請全臺民眾一同參與這場科學與人文的盛宴。

新聞聯絡人 關閉新聞聯絡人
  • 陳昶宏科長,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公關科

    (02) 2789-8059,changhung@as.edu.tw

  • 李依陵,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公共事務小組

    (02) 2787-2717,cvcc54@as.edu.tw

  • 林彤組長,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公共事務小組

    (02) 2789-8820,tunglin@as.edu.tw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