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2025/9/21 上午 09:11:12
:::
活動後記〉本院攜手UCLA、京都大學合辦 三邊生醫研討會

發布時間: 2025-07-23

今(114)年5月14日至16日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超過900位來自臺、美、日頂尖學者齊聚一堂,合辦生醫領域的「UCLA–Kyoto University–Academia Sinica,Pan Pacific Meeting」。此為中央研究院、美國UCLA及日本京都大學(Kyoto University)首度舉辦的三方研討會,主題為「生物醫學的新發展(New Developments in Biomedical Sciences)」。相較於聚焦主題的研討會,此次會議涵蓋議題多元,集結了腫瘤免疫學、系統生物學、化學生物學、放射線治療等各領域專家學者,分享最新成果。

此次會議率由前UCLA教授現任職京都大學的玉野井冬彦(Fuyu Tamanoi)發起,獲得UCLA校長、京都大學校長、及本院院長大力支持。京都大學校長湊長博(Nagahiro Minato)及本院廖俊智院長均親自率團出席。廖院長表示:「此會議提供三方學者廣泛交流、互相學習的機會,藉以了解各自的長處以及未來應加強的方向。」在目前美國各大學面臨經費不確定的狀況下,本院將接續舉辦明年的第2次大會。

為期 3 天的會議,首日有 2018 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京都大學本庶佑(Tasuku Honjo)教授發表免疫療法與化學生物學影片演講、UCLA Owen Witte教授則談癌症治療從臨床需求到基礎研究的歷程,第二天有 2012 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京都大學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教授進行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研究的主題演講;最後一天,則由本院廖俊智院長向國際學者發表其合成生物學的研究成果。眾多參與者表示,在主題、議題、方法等多層面皆有豐富的啟發。

不僅主題演講,會中還有近30 場研討會。本院生醫所陳儀莊所長、陳世淯、基因體中心林國儀、分生所陳昇宏、化學所涂熊林、及國際事務處孟子青處長,分別針對神經退化疾病與免疫系統、漿細胞分化的轉譯後修飾、細胞死亡波、蛋白質體學分析與生物界面設計與工程等發表演講。

互相借鏡,創造未來發展契機

從三方學者的演講中看出,美日兩國的與會學者,多從臨床或實際問題端出發,藉由基礎的研究解決這些問題。他們對實際問題的掌握,是本院學者值得學習的方向;而本院多從基礎研究出發,期待成果能夠解決某種實際問題。本院的基礎研究導向,以及完善的核心設施,廣為美日兩國學者所稱道。尤其,會議期間正值美國政府宣布大量縮減研究經費,本院相對穩定的研究資源,更是對方羨慕的面向。

會議中,UCLA人員向廖院長表示,美國的大學並無政府固定補助的研究經費,教授的研究,完全靠教授申請計畫支應,學校的運作更仰賴教授研究計畫中約50-60%的管理費支應。美國川普政府今年2月宣布管理費上限只能到15%,此舉大大刪減了學校的經費,未來大學的財政狀況仍未明朗。

在此環境之下,美國的大學一方面鼓勵新創、技轉、與業界合作,一方面極其重視利益衝突的管理。兼任行政職者,不得與利益相關者有業務上的來往,在清楚嚴明的制度下,創造出活絡的研究創新環境。

孟子青說:「這次會議讓我特別感受到不同國家的講座及研究方向差異」。他解釋,日本講者大多來自京都大學高等研究院(KUIAS)整合細胞材料科學中心(iCeMS),所以他們的演講方向明確聚焦於前瞻性思考;而UCLA講者則直接針對臨床中明確存在的問題,說明如何「以研究解決問題」,這種臨床與基礎研究的結合讓人印象深刻!

陳昇宏觀察到,UCLA以人類疾病為核心的研究成果,來自臨床醫師與科學家間密切合作,及研究機構對跨領域合作的積極支持;而京都大學則透過大型團隊運作,從基礎研究延伸至臨床應用,展現高度系統性的整合實力。涂熊林也對加州奈米系統研究所(CNSI)學研整合的實力印象深刻。

跨國多面向交流

橫跨多元領域及面向的討論,也激發出新的合作火花。例如,林國儀認為她在免疫學領域的演講中收穫良多,無論是具應用潛力的免疫治療,或是單細胞組學於免疫反應的分析探討,皆獲得精闢的見解。本身從事癌症及巨噬細胞研究的基因體中心陳緯則指出,這次和免疫細胞、幹細胞藥物等領域的專家交流後,激發跨領域合作的想法;而與京都大學研究巨噬細胞的學者,也談到可以同一主題的不同切入點,進行互補合作。

參與會議的生化所翁瑞霞指出,藥物的研發需長時間投入,疾病的進程卻不會停下腳步,Owen Witte 博士直接公開分享尚未發表研究成果,期望激發學界更快速、密切的合作,加速疾病治療的進展。陳儀莊則分享山中教授的一席話:「在這紛亂的世界裡,我們應該聚在一起探討科學,展開合作。因為科學無國界,也不該有國界!」引起現場三國與會者強烈共鳴。

研討會最後一天,廖院長亦以具體行動展示其研究成果,期望透過這樣的方式激發年輕學者對研究的想像。院長在「Design and evolutionary engineering of metabolism for C1 assimilation in microbes and plants」演講中,展示其研究成果——一株經合成生物學改造、體積為原本三倍的植物,震撼全場。陳緯對這場演講印象深刻,除了植株實際展示出的震撼力,院長從最根本的問題切入,逐步思考並推動研究發展,更讓他見識到頂尖學者的思維脈絡與研究深度。陳世淯也表示:「C1代謝工程的研究分享,啟發我重新思考抗腫瘤免疫迴路設計」。

博士生與博士後參與

本院代表團特別邀請4位博士班學生及1位博士後研究學者隨團參與。博士班學生鄭人豪說,這次最驚喜的是會議主題的多元性,剛好與他個人從在美國求學,到業界,再回臺逐漸轉向研究的人生經歷不謀而合。過去研究路途中碰到的荊棘,均於會議中豁然開朗,好似累積的知識彼此碰撞並擦出新的火花,讓他直到回臺都還充滿感動!

會議期間,2016年自UCLA回臺的廖院長,也親自帶領院內同仁進行校園巡禮。團員們注意到在校園中穿梭的送餐機器人,竟能遇行人自動停下、依交通號誌穿越斑馬線,而充滿藝術氛圍的「雕像花園(Murphy Sculpture Garden)」,也被認為是整趟旅程中最美的風景。廖院長特別說明,這座花園位於人文學院區,因此許多理工及生命科學背景的師生往往與它擦身而過。這趟步行超過一萬步的校園巡禮,讓大家對 UCLA 校園有了更深層的感受與連結。

藉由與國際學研機構主辦研討會並深度交流,不僅啟發研究人員對自身研究方向與企圖的思考,也促進國際生醫領域發展。廖院長在會後期許下一屆「AS-KU-UCLA 三邊研討會」在臺灣舉辦能有豐富的成果,也期待各領域的同仁勇於找出問題及待解決之目標,讓研究成為社會的重要支柱。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