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2025/11/19 下午 06:44:50
:::
臺灣橋梁計畫〉中研院領航諾貝爾獎級國際交流 激發臺灣學者研究潛能 發揮影響力

發布時間: 2025-11-10

為促進臺灣與世界頂尖學者的深度交流,中研院與臺灣大學等12所學研機構,攜手世界和平基金會(International Peace Foundation),共同推動「臺灣橋梁計畫」(Taiwan Bridges),邀請超過30位諾貝爾獎得主,在未來半年接續來臺交流。中研院廖俊智院長表示,本院長年透過包括「中央研究院講座」及所、中心講座等多種機制,每年至少邀請一至兩位諾貝爾獎級大師來臺交流並促成學術合作。廖院長強調,諾貝爾獎的高知名度除了激勵青年學子拓展求知與學習的視野,也希望能藉此契機,喚起社會各界對基礎科學的重視,共同支持打造經費穩定、自由開放、鼓勵創新的科研環境。更重要的是,讓臺灣學者學習成功研究背後所需的創造力、持久力、及解決各式問題的能力。

中研院除了在未來半年內將接待多達10位、不同領域的得主,也計畫再邀請今年甫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John Martinis博士,以及1997年化學獎得主John Walker博士來臺交流。

「臺灣橋梁計畫」執行期間為今(2025)年11月至明年4月,開幕式與首場演講於11月10日在臺灣大學登場,由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ndre Geim博士演講揭開序幕。計畫榮譽主席賴清德總統於開幕致詞指出,在當前充滿衝突與不信任的世界中,臺灣最強大的優勢來自「包容性對話、科學合作與人道價值」,這項計畫展現了我國在科學、教育與外交上的整合能量,搭建跨文化思想交流的平台,藉此激發創意與有意義的連結,並鼓勵青年懷抱好奇與責任,邁向以和平、知識與合作為核心的未來。

雙向對話交流 讓世界看見臺灣的科研優勢

廖院長進一步指出,中研院身為臺灣最重要的國家級研究機關,以成就全球頂尖研究為己任。藉由積極支持「臺灣橋梁計畫」,讓臺灣科研界的優秀表現,以及優勢強項被世界看見。期許這場盛會惠及全國大學與研究社群,透過與國際頂尖學者的對話,更激發臺灣學研界追求頂尖研究的潛能,進而發揮臺灣在全球科研的影響力。

本院國際事務處孟子青處長表示,本院多個研究所與中心積極參與「臺灣橋梁計畫」的共同籌備,除將舉辦公開演講,亦規畫能更聚焦的學術討論會,讓本院研究人員與諾獎得主面對面深度研討。透過雙向對話,討論內容將不僅限於科學研究,更將延伸至國際科研環境與社會關鍵議題。

長期深耕合作 諾獎大師11月起接力登場

本院長期與諾獎得主進行實質的研究合作。例如,20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John Martinis過去數年擔任中研院量子計畫顧問,共同研發量子位元製程並合作發表論文;另方面,即將二度出任英國皇家學會(The Royal Society)會長的Paul Nurse爵士(2001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亦將於明年造訪本院,雙方商討如何深化臺英科研夥伴關係。

「臺灣橋梁計畫」預計來訪本院的10位諾貝爾獎得主橫跨和平、化學、物理與生醫領域。今年登場的講者有兩位,首先是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Roger D. Kornberg博士。其研究揭示了「基因如何被活化與調控」,對理解癌症、遺傳疾病及藥物作用原理具有深遠影響。他將於11月20日主講〈疾病的終結?生物醫學的非凡發展及其對人類的意涵〉(The End of Disease? Extraordinary Developments in Biomedical Science and Their Impact on Humanity)。

緊接著是2018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Nadia Murad女士,她以親身經歷化為行動力量,勇敢為戰爭與性暴力倖存者發聲,為全球人權與女性尊嚴極具影響力的倡議者。其12月1日的演講主題為〈誰能推動全球衝突相關性暴力(CRSV)的終結?個人故事的力量與行動主義的角色〉(Who can influence the end of conflict-related sexual violence (CRSV) worldwide? – The power of personal stories and the role of activism)。

更多演講資訊請參見附表與活動海報,歡迎各界報名參加!

新聞聯絡人 關閉新聞聯絡人
  • 林昇德代理簡任秘書,中央研究院國際事務處

    (02) 2789-9446,lsd@gate.sinica.edu.tw

  • 李依陵,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公共事務小組

    (02) 2787-2717,cvcc54@as.edu.tw

  • 林彤組長,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公共事務小組

    (02) 2789-8820,tunglin@as.edu.tw

  • 相關檔案
    1. 中央研究院接待諾貝爾獎得主演講資訊 pdf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