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2025/11/19 下午 06:44:50
:::
「溯源前行—中研院建築與空間展」盛大開幕! 重現百年建築記憶 展望未來空間藍圖

發布時間: 2025-11-06

本院今(6)日揭幕「溯源前行—中央研究院建築與空間展」,以空間為線索,引領各界重新認識這座臺灣學術重鎮的百年發展軌跡。廖俊智院長表示,中研院自1954年落腳南港,至今已逾70年,院區的空間規劃與時代變遷及研究需求密切相扣。從最初的3甲(約3公頃)農田到今日38公頃的學術園區,這段歲月不僅是中研院在學術領域深耕的歷史,院區內重要建築群亦是臺灣社會從田園走向現代城市的縮影,見證了臺灣現代建築發展的歷史。此次展覽以「溯源」與「前行」為主題,回望中研院的建築發展脈絡,致敬歷代的設計理念與時代精神,並展望未來院區的空間藍圖。

中研院南港院區的建築群,在臺灣現代建築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展覽共有兩區,其中「經典建築」展區精選多位建築大師的代表作,勾勒院區的空間紋理與精神氣質。中研院在臺初期,院區的規劃與建築設計均由關頌聲建築師創辦的基泰工程司執行,包含設立第一條以山景作為軸線的人文大道,延續建物南北座向與對稱、留設前庭等規則。其作品至今留有全院現存最古老建築——歷史語言研究所「臺灣考古館」,以及體現戰後粗獷主義的胡適故居、不走「宮殿式建築」風格的胡適墓園、蔡元培紀念館、傅斯年圖書館第一棟、生物館(黃樓)等。

1970年代起,王大閎建築師以簡潔且富人文精神的設計語彙,塑造院區現代學術氛圍,作品包括「植物暨微生物研究所大樓」、「分子生物研究所大樓」,以及員工宿舍、郵局等。1980年代以降,臺灣戰後第一代女性建築師王秋華,以及其後的漢寶德、李祖原與張昌華等知名建築師接續留下足跡,從兼具實用與美學的「歐美研究所圖書館」、融合中國傳統與現代精神的「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到線條俐落的「統計科學研究所大樓」等,使中研院宛如一座開放的建築博物館,展現學術空間隨時代演進的面貌。

「院區發展」展區則將視野擴及中研院的全臺策略布局,包括國家級生醫研發重鎮「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以及肩負南臺灣學術發展與區域平衡重任的「南部院區」現況。展覽中首度公開南港院區2025年後的空間願景,除回應快速變遷的學術與社會需求,更展示如何持續優化空間設計,打造更具彈性、永續及友善的研究環境。其中,2026年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聯外隧道通車後,四分溪水岸景觀與人行步道也將呈現更人本的空間營造。

開幕活動邀請本院院區環境規劃委員會委員、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王俊雄教授主講「中央研究院的建築與院區發展」。現場由參與本院南港院區整體規劃的策展人龔紋莎女士親自導覽。本院李遠哲院士、監察委員林盛豐與范巽綠、立法委員吳思瑤與李彥秀、臺北市政府都發局簡瑟芳局長與工務局黃一平局長、國立臺灣博物館陳登欽館長等貴賓亦親臨觀禮。

展期自2025年10月19日至2026年1月16日,週一至週六上午9點30分至下午4點30分,地點為人文社會科學館。期間將舉辦5場院區導覽、3場展場導覽,報名自10月31日開放至額滿為止(報名連結)。誠摯邀請各界蒞臨,從建築與場域的獨特視角,深入瞭解中研院如何在回望中前行,推動知識創新與學術進步。

新聞聯絡人 關閉新聞聯絡人
  • 蕭景槐,中央研究院總務處科長

    02-2789-2631,huai0119@as.sinica.edu.tw

  • 房翠瑩,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公共事務小組

    (02) 2789-8821,fangzi@as.edu.tw

  • 林彤,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公共事務小組

    (02) 2789-8820,tunglin@as.edu.tw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