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2025/10/13 上午 02:22:53
:::
  • 20251006週一演講海報
  • 演講或講座
  • 民族學研究所
  •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新館三樓第三會議室

  • 演講人姓名

    趙樹岡(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院、本院民族所訪問學人)

  • 活動狀態

    確定

  • 活動網址

    https://www.ioe.sinica.edu.tw/

從國家祭祀到地方信仰:清末駐臺營勇遺址的社會表徵

2025-10-06 14:00 - 16:00

加入行事曆
講題:從國家祭祀到地方信仰:清末駐臺營勇遺址的社會表徵
主講人:趙樹岡(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院、本所訪問學人)
主持人:司黛蕊(本所研究員)
時間:2025年10月13日(一)下午2點至4點
地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新館三樓第三會議室
摘要:
      2014年夏,偶然的機會到訪蘇澳白米社區。午後信步到了當地日月宮小山坡,無意間發現一通非常不起眼,大小約為35X50公分,立於林間樹下的石碑。碑銘非常簡單,除了正中央明顯的人名,左下僅有「湖南長沙」四字。當場日月宮執事告知,石碑是清代軍勇墓碑。除了少數現地保存外,還有成百上千的墓碑存放在日月宮內。隨後還看到日月宮供奉了清代在臺犧牲軍勇的神位與塑像。這個經歷使得我對清政府如何處理在臺犧牲駐軍的喪葬,以及源於先秦,延續至清末的祭厲和昭忠祠官方祭祀儀式與民間信仰的關係產生濃厚興趣,陸續調查臺灣現存的軍勇墓葬遺跡或遺址。透過墓碑上的營伍番號、祖籍、立碑人等訊息,分析清末入臺湘、淮軍勇的組成及其社會關係,以及番號對於凝聚營勇的象徵意義。同時從社會表徵(representation),和諾哈(Pierre Nora)討論的紀念碑、博物館等記憶地景(Les Lieux de Memoire),詮釋駐臺營勇遺址在不同社會情境的意義。
 
 
報名資訊
報名網址:https://pse.is/86d92c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10月6日(星期一)23:00截止
錄取須知:經大會審核通過方得參加,恕不接受現場報名。
錄取與否通知:大會將於10月7日(星期二)展開審核作業,預計於10月8日(星期三)前以email通知,屆時請留意收信,並請詳閱通知信內容,謝謝。
備註:若10月8日(星期三)16:00前還未收到通知信,敬請來電或來信詢問,感謝。
聯絡人:王明彥  (02)2652-3324  wubai09110131@as.edu.tw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