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16-09-21
癌症連續32年位居臺灣10大死因之首,平均每5分18秒就有一位國人罹癌,成為國人健康的最大危害,而全世界死於癌症人數,20年內將大幅增加,如何有效治療癌症是各國急須對面的嚴肅課題。為此,中央研究院及長庚大學與美國癌症研究所(NCI)於今(2016)年簽署備忘錄,加入美國「癌症登月計畫(National Cancer Moonshot)」,與多國攜手合作,運用嶄新的蛋白基因體學(Proteogenomics)策略進行大規模癌症病人分析,探討疾病發生機制、檢測及治療的線索,期待有朝一日能終結癌症,造福人類。
美國副總統拜登(Joe Biden)於本(9)月19日在「2016社會公益高峰會」發表演說時指出,美國的癌症登月計畫將與臺灣、加拿大、中國、德國、瑞士、日本與南韓等國建立合作關係,運用蛋白基因體進行癌症研究及治療。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孫以瀚代表我國出席此峰會,並與多國大使及受邀人士會晤拜登,一起見證此項合作計畫之開展。該計畫為美國總統歐巴馬於今年1月時提出,目標是將預計10年才能完成的癌症相關預防、診斷、治療和護理等工作期程縮短一半。
本院擁有世界領先的基因蛋白體技術,為本次國際合作的重要優勢之一。本院化學所陳玉如所長表示,「癌症登月計畫將是探索國人癌症發生機制、研發治療方針的重要基礎工程。此次合作顯示臺灣的基因蛋白體技術備受國際肯定,並可提高我國學術研究之能見度。」。
本院於2015年與美國癌症研究所簽署〈癌症蛋白質體學合作備忘錄〉,透過共同合作,建立發展標準化臨床蛋白質體學技術平臺,用來解析癌症之蛋白基因體網路,並建立癌症檢測及治療之新策略。因應癌症登月計畫的正式開展,雙方於今年簽訂修正版合約,擴大合作範圍,臺灣成為美國癌症登月計畫之合作成員,攜手合作阿波羅計畫(Applied Proteogenomics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Outcomes, APOLLO),希望能為臺灣提供解決重要疾病的線索,並加速提供國人精準醫療的新方針。
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同時也是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執行長沈志陽表示,「中研院接受政府委託建置的『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Taiwan Biobank),具長期追蹤、資料全面等優勢,與癌症登月計畫方向不謀而合,加上臺灣的健保制度與高品質的醫療與公共衛生水準,都是臺灣執行此計畫的重要優勢。」
-
沈志陽,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bmcys@ibms.sinica.edu.tw (Tel) +886-2-27899036
-
陳玉如,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所長
yujuchen@gate.sinica.edu.tw (Tel) +886-2-27898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