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推動臺灣歷史的研究與教育,促進公共資源的共享與互惠,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今(6)日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雙方將透過舉辦主題展覽
2024年國家生技研究園區Demo Day於本(5)月28日盛大登場,活動聚焦「打造新創生醫生態系」與「學術研發成果技轉對新藥開發成功之影響」雙主題,並首次舉辦「MIT生技大師講座」,分享美國波士頓成功轉型為全球生技重鎮的經驗,吸引超過50家生醫新創公司及學研團隊參與,逾500位海內外企業、投資者、創投、加速器及天使投資人參與。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連續五年響應國際博物館日,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聯手邀請院內外47個研究機構及文化單位,集結64檔精彩展覽,設計「尋找彩蛋」線上活動,將展覽的精彩內容埋藏於彩蛋,邀請民眾參與一場兼具知識科普、典藏開放、童趣探索的博物館界數位知性饗宴。
為提升人文素養,中央研究院自2014年起陸續與國內生醫專業為主之大專院校合作,於國立陽明大學(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臺北醫學大學與國防醫學院開設「中研院人文講座」核心通識課程,迄今已屆10周年。本院今(16)日舉辦「再出發:中研院人文講座十年成果發表會」,回顧10年教育成果,並宣布推出6個新課程。
中央研究院今(1)日公布首屆「中研學者」獲選名單,獲選者為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郭力維教授、國立清華大學數學系陳國璋教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許翺麟教授,及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黃貞穎教授,共計4位學者計畫獲選。「中研學者」計畫於112年推出,由中研院攜手國內大學,深化實質的學術合作與交流,獎勵我國55歲以下、副研究員或副教授以上學者具原創性之研究。獲選者最高可有每年新臺幣800萬元、每期5年的研究補助經費。本院特別編列「中研學者」計畫獎助經費予院外得獎學者,並以「中研學者」之名合聘。
由於全球山區缺乏長期運作的氣象觀測站,使得山區氣候變化的量化成為一大挑戰。由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沈聖峰研究員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創新結合熱力學原理與氣候資料庫,不僅首創山區氣候速度的推估模式,更首度發現全球17個區域的山脈等溫線正以每年超過11.67公尺的速度上升,對高海拔生態避難所的獨特物種構成了巨大威脅。此研究成果已於本(2024)年3月27日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
中央研究院今(25)日與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海洋能技術發展應用合作備忘錄」。廖俊智院長表示,中研院正研發製造100瓩(kW)洋流渦輪發電機,預計今(2024)年在臺東外海下水測試。雙方合作將結合本院的海洋能研究能量,以及台船公司在海事工程的優勢,加速「黑潮發電」的海上測試與布建。
2024淨零城市展自今(19)日起一連4天在南港展覽館盛大展出,中央研究院於「淨零前瞻科技館」推出「淨零5支箭」科技研發成果,以模型、影片、虛擬實境等多元媒材,讓零碳科技看得到也摸得到,帶給民眾豐富的觀展體驗。廖俊智院長表示,科技在淨零策略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人類僅停留在當前的技術水準,難以達成2050淨零願景;因此,中研院攜手學研團隊,優先推動研發去碳燃氫、高效太陽光電、海洋能、地熱能及生質碳匯「5支箭」新科技,5箭齊發助攻淨零的目標靶心。
中研院成功以硫酸雙醣分子減緩神經元退化,開創漸凍症治療新思路。
當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古琴」遇上人工智慧會碰撞出什麼火花?看科學家如何運用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分類、標記,歸納蝴蝶、飛蛾的多樣形態?2024年台北國際書展今(20)日開幕,中央研究院以「AI社會登入中?」為主題,以學術殿堂與人工智慧交會的科幻空間,探究當前的AI發展。2月20日至2月25日為期6天的展覽,展售近4,000冊出版論著,推出17場講座及5大AI學術展示,帶領大眾體驗創新知識。
蔡英文總統今(29)日親臨中央研究院視察由國科會及中研院共同資助之量子電腦計畫,見證臺灣首部自研自製5位元超導全系統量子電腦,並期勉研究團隊更上層樓。廖俊智院長現場致贈由本院研究團隊自製的量子晶圓予蔡英文總統。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國科會主委吳政忠,經濟部林全能次長等陪同參訪本院量子電腦專題中心。
量子電腦具有超越目前超級電腦的運算潛力,全球先進國家皆已積極投入研發。中央研究院在去(112)年中突破量子晶片製程、控制、及量測上的諸多瓶頸,並於10月成功打造由臺灣自研自製的5位元超導量子電腦,本週起將以網路連線方式提供給計畫合作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