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重視學術及言論自由,鼓勵同仁對社會關鍵議題提出意見或解決方案。惟同仁自行發表之成果及言論,不等同本院立場。同仁自行發表應遵循學術規範及承擔責任,例如註明資料來源及確認其正確性。而倘擬以本院名義發表研究成果或言論,均應循本院公布之機制。
~
微中子只能與其他物質有極微弱的交互作用,它們平均需透穿數以百光年計的水,才會產生一次作用,因此偵測微中子是項艱鉅挑戰。核能發電會釋放極大量的低能微中子,可藉此在量子物理作用完整同步下,研究微中子與原子核的彈性散射。本院物理研究所王子敬特聘研究員所帶領的「臺灣微中子實驗」(Taiwan Experiment On NeutrinO, TEXONO)國際團隊於2005年首先提出構想,並於第二核能發電廠「國聖微中子實驗室」開展相關研究,推動了數代嶄新高純鍺探測器的進展,於比前人更低的能量範圍進行偵測。由於探測器靈敏度增強,團隊在 2023 年核二廠除役前的數據中得出結果——微中子與原子核的交互作用上限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預測的4.7倍,達世界尖端水平。研究結果於2025年3月27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為後續實驗正面觀測此交互作用奠定了基礎,並開啟探索新物理學的視窗。
本院經濟研究所期刊《經濟論文》第53卷第1期業已出版
本院經濟研究所期刊《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第55卷第2期業已出版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黃自進研究員《中日華北攻防:蔣介石「安內攘外」政策的再評價(1932-1937)》一書已於2025年2月由本院出版中心出版。
在自然環境中,細菌與多種微生物共存,需應對來自其他物種的多重威脅。雖然細菌已演化出防禦機制來抵禦這些攻擊,但這些機制間的關係及它們對細菌適應性的影響,仍未被完全理解。 本研究探討細菌對噬菌體抗性的適應性代價,發現某些抗噬菌體突變株雖可抵禦噬菌體感染,卻與競爭菌共培時較為脆弱。這些突變株表現出脂多醣缺陷,導致它們更容易受到其他細菌透過第六型分泌系統的毒殺攻擊。進一步透過突變分析與原子力顯微鏡觀察顯示,脂多醣的長鏈抗原可作為防禦屏障,有助於抵禦第六型分泌系統毒殺。此外,我們還發現帶有脂多醣水解內切酶的噬菌體,可直接降解細菌表面的抗原鏈,進一步削弱細菌競爭力。這項研究揭示了噬菌體介導的脂多醣修飾如何影響細菌間的交互作用,並凸顯其在多菌種環境中的適應性權衡。 本研究於 2025 年 3 月 10 日發表於《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期刊》(The EMBO Journal),第一作者為本院國際研究生分子與細胞學程博士候選人蔡佳恩與碩士級研究助理王豐錡,並與本院物理研究所黃英碩研究員合作。研究經費由本院前瞻計畫及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2030 跨世代優秀年輕學者計畫」支應。
許多生物都會被病毒感染,由於病毒的起源難以從化石紀錄中追溯,我們對各類病毒在地球史上出現的時間仍所知甚少。本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顧銓副研究員的團隊發展了一種定年方法,透過分析宿主的演化史進行校準,推測出核胞病毒門內各群巨病毒的演化時間。這些具有大型基因體的病毒會引發猴痘、非洲豬瘟等重要動物疾病,也會感染藻類等許多其它真核生物。研究發現,巨病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地球氧氣含量顯著增加的年代,此時期的氧氣變化與巨病毒對粒線體能量的高度需求相吻合。經過數億年間多次的宿主轉換,巨病毒成功擴散至能夠感染真核生物的所有主要支系。 本研究於2025年2月20日發表於《分子生物與演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第一作者為鄭妃斯博士後研究員,經費由本院前瞻計畫與國科會支持。
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江殷儒研究員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從大彈塗魚腸道中分離出一種新穎厭氧細菌。該細菌在無氧環境中,能將人體最主要的雄性素-睪固酮轉化為雌性素,顛覆過去認為雌性素生成必須依賴氧氣和脊椎動物特有的芳香酶。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印之《古今論衡》第43期已出版,本期共收錄9篇論文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賴惠敏研究員著作《盛世滋生:清代的皇權與地方治理》一書已於2024年11月出版。
RNA穩定性的調控對基因在細胞中的正常表達至關重要,但其控制機制未完全釐清。本院分生所林倩伶助研究員團隊採用巨量報告基因測定法,系統性解析人類非翻譯區(UTR)序列影響RNA降解的調控規則。統計所黃彥棕研究員團隊統計學習的結果顯示,暴露含「UA」的序列促進RNA降解。同理,參與先天免疫反應及食慾調控等快速代謝的基因,其UTR具較多的「UA」序列。此外,增加「UA」的突變縮短RNA半衰期。這一簡單的規律不僅可作為檢測UTR突變是否致病的初步篩選,也有助於設計適用在人體表達的合成RNA。
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陳可萱助研究員團隊在臺灣的亞熱帶山地霧林中,偶然發現一外形特殊且前所未知的生物構造,經由精密的顯微鏡檢視及分子定序分析,證實其為一類未報導過的藍綠菌-真菌共生體,由新屬新種絲狀藍綠菌(Symbiothallus taiwanensis)編織構築主要的立體葉狀構造,新種擔子菌門真菌(Serendipita cyanobacteriicola)的菌絲則棲息於絲狀藍綠菌分泌的透明外鞘中,為首次報導藍綠菌構築主體而真菌鑲嵌在內的共生體,研究團隊將此新型共生體取名為Phyllosymbia – 葉狀共生體,也因其具有固氮能力,使其成為霧林底層富含氮養分的構造。這項發現為研究生物間複雜的互動關係提供新的可能性。 這項研究由陳可萱助研究員領導,團隊成員包括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陳哲志博士(第一作者,現任職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謝喬誼、簡宜映、王文宏、湯森林研究員、莊博舜博士;法國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CNRS) Romain Darnajoux博士;本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光學顯微鏡核心設施團隊的陳壁彰副研究員、塗喬惠、田雪皎支持顯微鏡成像技術。本研究已於2025年2月12日發表於期刊《Science Advances》,並獲選為該期封面。 繪圖:Yi-Ju Li.
本院數學研究所編印之《數學集刊》,第19卷第4期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