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重視學術及言論自由,鼓勵同仁對社會關鍵議題提出意見或解決方案。惟同仁自行發表之成果及言論,不等同本院立場。同仁自行發表應遵循學術規範及承擔責任,例如註明資料來源及確認其正確性。而倘擬以本院名義發表研究成果或言論,均應循本院公布之機制。
~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印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18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錄論文3篇、書評2篇。
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陳俊安副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與高醫大鐘育志講座教授研究團隊合作,發現一個微型核糖核酸家族「microRNA-34」或「MiR34」會參與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的病程發展,且有潛力作為評估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治療療效的臨床生物標記。此一發現為小核糖核酸如何影響SMA病理變化提供了嶄新的見解,並可為SMA的治療帶來更周全的治療效益。此項研究近期發表於國際期刊《分子治療-核酸》,並已申請美國專利優先權。
「暗物質」現有的偵測方式,為其與原子核或電子的彈性散射。此方法的可觀察能量極低,且缺乏其他訊息互補。本院物理研究所粒子物理研究團隊提出新構想,在超新星爆炸後,以暗物質與探測器交互作用所產生的「餘暉(afterglow)」 作為搜尋暗物質的新實驗訊號。
由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江殷儒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婦產科陳美州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常見於人體及動物腸道中的陶爾氏菌(Thauera),具有降解雄性素的特殊能力。經由小鼠管飼試驗,確認了陶爾氏菌的雄性素降解基因在小鼠腸道的表現,也確認小鼠血清中雄性素濃度的顯著下降。預期相關菌株可望作為新型功能益生菌,應用於雄性素過多症的預防及治療。此項研究已於今(2023)年2月刊登於腸道菌研究領域知名國際期刊Gut Microbes。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汪正晟副研究員著作The Central Politics School and Local Governance in Nationalist China: Toward a Statecraft beyond Science(《中央政治學校與國府地方治理:邁向超越科學的經世之術》)一書已於2023年1月出版。
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薛雁冰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蠔菇菌絲體上的棒棒糖狀結構(毒囊)具有毒殺線蟲作用,他們鑑定出毒囊中的毒素為3-辛酮。此外,毒囊以及3-辛酮會破壞多種秀麗隱桿線蟲組織的細胞膜完整性,導致細胞逐漸在生物體內死亡。研究結果表明,透過細胞的型態演化,天然的代謝物可獲得新的功能。蠔菇演化出一種策略,可迅速麻痺和殺死線蟲。此項成果已在今(2023)年1月發表於國際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賴毓芝副研究員總策畫《物見:四十八位物件的閱讀者,與他們所見的世界》一書已於2022年9月出版。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賴毓芝副研究員著作《跨界的中國美術史》一書已於2022年9月出版。
本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臨海研究站助研究員曾庸哲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龜山島淺海熱泉的「怪方蟹」,可經由細胞代謝機制,與棲地中的細菌形成「海洋合生體」,共同生存在極端逆境。此項跨生物界的生命適應研究成果,已於今(2023)年1月刊登於《皇家學會報告生物科學版》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並獲得《自然》(Nature)期刊特別報導,選評刊登於” Research Highlight”
木質部是支持植物體並運輸水分的組織,也是重要的木材資源與陸域碳匯。為了解木質部形成,本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顧銓助研究員與國立臺灣大學林盈仲副教授的研究團隊,利用單一細胞轉錄體研究4種歧異的樹種,包括不具纖維和導管細胞的台灣原生昆欄樹。研究不僅重建了木質部細胞發育圖譜,也為植物組織的演化發育學開創了新的視野。成果近期發表於國際期刊《基因體生物學》(Genome Biology)。
腸上皮細胞是抵禦細菌入侵宿主的第一道屏障。半乳糖凝集素是一種聚醣結合蛋白,主要位於細胞內,可以解碼宿主衍生的複合聚醣並參與各種生物反應。半乳糖凝集素-4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在腸道上皮中特異性的高度表達。本院劉扶東院士帶領的研究團隊實驗結果顯示,細胞內半乳糖凝集素-4能串鏈細菌,限制其在細胞內的移動,並增強受感染腸上皮細胞中的炎性體活化。因此,細胞內半乳糖凝集素可以透過與微生物上的聚醣結合進一步調節宿主免疫反應。此項研究成果近期發表於國際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黃克武特聘研究員著作《開啟民智 會通中西:嚴復譯著與清末民初的思想變遷》一書於2022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