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重視學術及言論自由,鼓勵同仁對社會關鍵議題提出意見或解決方案。惟同仁自行發表之成果及言論,不等同本院立場。同仁自行發表應遵循學術規範及承擔責任,例如註明資料來源及確認其正確性。而倘擬以本院名義發表研究成果或言論,均應循本院公布之機制。
~
由全球超過350位科學家組成的「冰立方(IceCube)微中子觀測站」,首次利用高能微中子生成銀河系影像,在天文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證實長久以來關於銀河系作為高能量微中子之來源的猜測。
「演算公平性」是AI執法的重要挑戰。本院歐美所洪子偉副研究員與東吳大學顏均萍助理教授,以對比式因果模型分析芝加哥警方預測警務中的種族歧視成因,解釋為何不同的公平性標準無法在數學上同時成立。
本期共收錄3篇文章,作者及論文名稱如下:
本院經濟研究所編印之《經濟論文》第51卷第2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錄三篇論文。
寡醣癌症疫苗GH-DT能誘發對癌細胞上數種特殊醣分子具辨識力的抗體,然而寡醣疫苗在樹突細胞中的作用過程仍尚待釐清。為了解該疫苗誘發抗體的機制,本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合聘特聘研究員翁啟惠及林國儀團隊,針對Globo-系列寡醣癌症疫苗,解析出位抗原上之醣分子如何被樹突細胞剪切而呈現抗原的機制。本研究成果已刊登在《美國化學會誌》(JACS)。
嗜中性球胞外誘捕網與發炎疾病有關,但與氣喘吸入性類固醇治療效果的關聯性尚不明確。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李永凌副研究員及張雅貞副研究員團隊研究證實,嗜中性球胞外誘捕網可用於預測氣喘病人對吸入性類固醇的治療效果,CCL4L2也能明顯調控嗜中性球胞外誘捕網產生,是開發治療呼吸道發炎疾病的重要標的。此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印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0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錄論文3篇。
「血栓炎症」會引起血液凝結的嚴重發炎反應,是造成新冠肺炎(COVID-19) 及長新冠病患死亡及病灶以的主要原因。然而新冠病毒誘發血栓炎症的確切分子機制仍不清楚。本院基因體研究中心謝世良特聘研究員研究團隊證實新冠病毒是經由棘蛋白上的受體結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BD)與CLEC2結合後激活血小板進而增加嗜中性白血球胞外捕捉(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產生。並且在小鼠實驗模型中顯示,CLEC2基因重組蛋白能夠有效的抑制新冠病毒引起之肺部及心臟的NETs,大幅減少小鼠的血栓炎症。此項研究成果近期已發表於《EMBO Molecular Medicine》期刊。
開發提高對免疫檢查點阻斷反應率的治療策略,是當今癌症治療之重要課題。本院生物化學研究陳瑞華所特聘研究員領導的團隊,發現腫瘤細胞內去泛素化酶TRABID在抗腫瘤免疫中的抑制作用,確定其為腫瘤對免疫療法敏感的新靶標。此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本院基因體研究中心李宗璘研究員與日本研究團隊合作,共同探討鏈絲菌素生合成路徑,首度闡釋亞氨甲醯化酶的生化功能,並證實此修飾能避免抗性基因轉型而失效,為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開發提供新途徑。此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隨著科學研究規模及難度提升,跨國合作已成天文觀測研究趨勢。本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與數個國際研究團隊合作,使用新的毫米波段觀測成功獲得影像,首度證實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附近的吸積流與噴流起源間的聯繫,研究成果於今(2023)年4月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臺灣參與成員還包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及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經費來自本院、國科會長期支持,一同為提升臺灣國際能見度貢獻心力。
本院多樣中心湯森林研究員及日本大學學者Naohisa Wada和 Nobuhiro Mano組成之研究團隊,針對微生物組成和區位對蔓延速度差異關係仔細地分析,結果發現在蔓延速度快的黑帶病,其生物膜中層位置會經常出現高豐度的硫氧化菌,而蔓延速度慢的黑帶病則主要是另一群硫氧化菌構成,顯示微生物組成和區位差異與黑帶病的蔓延速度息息相關。這個研究是全球首次揭露微生物組成是珊瑚黑帶病致病力重要因子,對於珊瑚致病機制有更深入了解。此項成果近期發表在知名期刊《生物膜和微生物體》(NPJ Biofilm and Microbio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