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
文物帶你回東周 中研院與史博館攜手聯展

發布時間: 2019-05-15

距今2500年前的東周時代,思想百家爭鳴、列國政治合縱連橫。多元豐富的歷史,讓電影、漫畫及電玩等虛擬世界紛紛穿越時空,以此為創作題材。而在真實世界中,東周時代的各式器物,也透過墓葬得以流傳千年。如今,藉著考古學者之手,大眾可以一窺東周時代的真實面貌。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與國立歷史博物館合作,結合雙方東周時代的館藏,共同舉辦「東周實相─河南出土東周文物展」。本展已於本(108)年5月15日盛大開幕,共有河南考古挖掘出的東周時代1700多件墓葬器物,其中更有6組國寶、16件重要古物,歡迎各界蒞臨參觀。

中研院黃進興副院長表示,本展覽結合中研院史語所及史博館的館藏。所謂「東周實相」,乃藉由河南出土的鄭國與晉國墓葬器物,開啟一個窗口,讓當代得窺一面東周的『實際』形貌。文化部文化資源司張惠珠副司長表示,本次展品跨越春秋中期到戰國初期,透過這些國寶重器,我們得以想像當時多元複雜的狀態,以及上層貴族的生活面貌。若仔細觀察器物的形制,更可以看出其風格的轉變。

本展覽依墓地區域,將出土品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為新鄭李家樓與輝縣琉璃閣甲乙墓的重器,由國立歷史博物館所藏。史博館高玉珍副館長說,新鄭李家樓器物的風格,反映當時鄭國位居中原中心、四通八達、經濟發達的狀況;而輝縣琉璃閣甲乙墓,則有西周中原傳統和晉系風格的新元素。此展區的「獸形器座」有著如「天線寶寶」般的有趣外型,除了廣受大眾喜愛,也是研究春秋時期的重要青銅器,歡迎各界前來一探究竟。

第二及第三單元,是由中研院史語所發掘、收藏的汲縣山彪鎮1號墓及輝縣琉璃閣60號墓的器物,兩墓豐富的遺物,有著重要考古價值。在琉璃閣60號墓的器物紋飾中,可看出晉系風格走向精緻化的演變過程;而山彪鎮1號墓則展現出經典的「新田風格」。著名的「水陸攻戰紋鑑」便是此區的展件之一,其古代戰爭場面及兵士手中的戈、矛、戟等,皆是研究古代兵器史的重要材料;而展覽主視覺的「八辦華蓋立鳥圓壺」有精美巧思,壺頂的鳥與蓮辦皆是鏤空鑄成,及翅膀甚至可以活動拆卸。

史語所陳正國副所長表示,本展中的晉國銅器,尤其可看出不同階段器物風格的演變史。比較琉璃閣與山彪鎮出土器物,可看出晉國文物從迷惘與失落的神態,逐漸演進到自信與進取的風格,更以晉國的新都─新田命名,成為獨樹一幟的「新田風格」。

本展覽延續史語所文物館的特色,除了展示精美古物,特展本身也具有研究及考古價值。例如:展件中不乏保持未修復狀態的「破片」,除了盡量維持古物的原初材質,更結合展場布置,將墓地影像1比1呈現,更讓觀眾如臨考古現場,體驗器物在古墓中的真實樣貌。此外,透過與文獻資料比較也可發現,這批文物的出土時間從「前考古時期」跨越到強調科學觀念的「科學考古初期」,因此,「東周實相」也展示著「考古」這門學科的演進。

策展人兼文物館主任黃銘崇研究員也強調,希望透過此一展覽,讓大眾看到東周時代多元、複雜與動態的性格,也希望觀眾可以更平等地看待處於東周這個階段的所有人群,以及他們所製造的東西。

中研院史語所的歷史文物陳列館,為一兼具學術研究與普及教育的博物館,其藏品不僅具備文物本身的歷史文化與考古知識的價值,整體收藏更具體說明史語所及近代中國學術史的發展背景。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館藏以樣貌多元、古今兼備著稱。史博館自去年7月起開始為期3年的整修期,仍秉持「修館不休館,服務不打烊」的精神,本次透過與中研院史語所合作,讓各界民眾仍有機會與重點藏品們碰面。


東周實相─河南出土東周文物展

展覽日期:108年5月15日起

展覽地點: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歷史文物陳列館一樓

開放時間:每週三、週六、週日上午9:30至下午4:30

(國定假日、選舉日不開放)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歷史博物館

新聞聯絡人 關閉
  • 王任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展覽聯絡人

    02-2652-3180,gracewang917@asihp.net

  • 張承宗,國立歷史博物館公共事務組

    02-2361-0270#107,marco@nmh.gov.tw

  • 陳昶宏,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公關科

    (02) 2789-8059,changhung@as.edu.tw

  • 郭姵君,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小組

    (02) 2789-8821,deartree@gate.sinica.edu.tw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