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06-01-27
「基因資料庫」與醫學倫理中央研究院 聲明稿95.1.27近日部分團體與媒體對本院「建置基因資料庫」的報導與事實頗有出入,且引發對醫學研究倫理審核程序的疑慮,本院謹做以下說明:
1. 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負責的「台灣基因資料庫」相關計畫主要包含二部分:(1)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之可行性評估研究計畫:「台灣地區生物資料庫建立與多重疾病多重危險因子之世代追蹤研究」;(2)行政院衛生署主管之「建置台灣基因資料庫先期規劃」。前者的執行草案於94年10月24日正式提交「中央研究院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IRB,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刻正嚴格審查中;後者方於94年12月27日簽訂計畫委託合約,目前僅止於草案規劃階段。二項計畫均未曾於任何地區、針對任何個人進行個案募集與檢體採集的工作。
2. 院內凡涉及個人(包括檢體的採集及其使用、藥物的給予方式,甚或意見調查)的醫學研究,均需送請IRB審查,通過後才能執行。IRB的組織係仿照歐美先進國家的機制,由院內外專家組成,成員包括醫學研究學者、醫學倫理專家及法律專家,委員並須遵守利益迴避原則。至於IRB之運作,係依據衛生署「醫療機構人體試驗委員會組織及作業基準」與「研究用人體檢體採集與使用注意事項」辦理,為目前全國最嚴謹的審查標準,故部分媒體指本計畫「草率進行」實係錯誤報導。
3. 由於本計畫牽涉甚廣,IRB特別邀請委員會以外的數位專家參與討論,並已建議數項修正意見,例如資訊公開、透明化,加強對大眾的宣導等;另要求計畫室設立公共網頁,內容須經IRB審查通過,以避免誤導大眾。由於本案尚未經審查通過,不能執行,故相關資訊亦未上網公開,應無誤導大眾之慮。IRB的網址為http://proj1.sinica.edu.tw/~irb/index.htm。
4.人類基因體計畫於2003年完成基因體定序後,全世界後基因體時代的研究重點,已從單一個體的研究轉變成對整個族群的研究。也就是將基因資訊結合個人的健康醫療紀錄、生活型態、及家譜等資料,再利用相關技術尋找出醫療重要知識。先進國家都在進行屬於自己民族的「基因資料庫計畫」,為的是找出自己民族因為生活習慣所導致的各種疾病機轉,藉以開發新藥和基因療法。本計畫目的是瞭解全體國人常見慢性疾病的發生原因,係針對所有族群,並非以原住民族群為單一對象進行研究。
5. 本院自前(93)年開始,陸續舉辦多次基因資料庫相關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共同討論倫理、法律等課題,期透過不同專業之對談、溝通,逐步凝聚共識,使國內基因資料庫之建置工作,能與國際齊頭並進,確實為全民謀福祉,亦減低各界對於人權的疑慮。未來本計畫執行時,本院亦將加強與一般民眾之溝通,期使民眾了解這項計畫的內容及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