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
王佑曾院士發表「台灣學術里程與科技發展前瞻計畫」

發布時間: 2008-06-30

本院王佑曾院士於6月30日國家科學委員會,發表「台灣學術里程與科技發展前瞻計畫」研究報告,提供台灣學術與科技發展前瞻意見。其報告摘要如后。

台灣學術里程與科技前瞻計畫(以下簡稱台灣前瞻計畫)是由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中央研究院王佑曾院士所領導執行的研究計畫案,其目的是探討並強化科學與技術在台灣未來經濟發展所扮演的角色。

很少人質疑科學與技術對促進台灣的繁榮所扮演之角色。「高科技」確實是台灣產業基礎的同義詞;然而,也有相當確切的證據顯示,單憑繼續強化目前的產業基礎之相關技術,將難以維持台灣經濟的健康的成長率。事實上,台灣的經濟成長在1980 年代達到高峰後,就開始穩定下降,在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期間也不例外。

面對相對不利的人口結構,要讓經濟成長持續保持一定的比例,以維持台灣現有的生活水準,並不容易,遑論還要提昇經濟成長率。若要重新觸發經濟成長,在持續改善既有經濟基礎以外,還得加入新的作法。我們相信其中的兩個元件是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業以及由早期技術所啟動的新興產業。

透過政府,台灣已經投入相當大量科學研究經費給中央研究院和各個大學。雖然,這項投資已經產出不少收益(例如高等技術人力),然而,奠定台灣產業的基礎技術卻很少源自於台灣。因此,如何運用創新研究成果來開創新的技術與產業,讓科學研究投資得到回收,我們相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要得到這樣的結果,就得聚焦在科學研究,而不能只是作技術改良。

一如所有的工業先進國家,台灣經濟當中的服務業所佔的比例相對於製造業持續在增加。目前,服務業佔了台灣經濟的70%。同樣是服務業,卻同時有好和壞的職務。若不能創造更多好的服務業工作機會,對於台灣未來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相當不利。包括拉大財富差距、縮減高等教育人力的就業機會等。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業往往倚賴著資訊技術。台灣是最先進的資訊大國之一,我國的產業供應全世界的資訊設備,即使多數的高階服務業被資訊技術所創造或強化,然而,我國卻未在國際高階服務業當中佔有一席之地。

台灣前瞻計畫代表了我們著手努力邁向開發早期技術而在台灣開創新產業,以及利用資訊科技發展高附加價值服務業等目標。台灣前瞻計畫的第一階段,試圖以徵求計畫形式,來解答以下兩個問題:

一、台灣的科學研究投資,是否孕育了足以啟動台灣尚未存在的產業的創新發現?
二、台灣是否存在具備高度競爭力的國際優勢的高附加價值服務業?

我們非常高興在此宣告第一期的徵求計畫已經順利完成,也甄選了正面回應以上兩個問題的研究計畫。其中包括了有潛力發展出蓬勃的新產業的基礎研究新發現;以及以知名的台灣醫療照護系統作為新服務產業的設計規劃。做為一個發掘台灣潛在的科技優勢的實驗計畫,台灣前瞻計畫的第一階段相當成功,然而,這僅代表著一個穩健的開始。

在台灣前瞻計畫的下個階段,我們正專注在三個主題上:

首先,將探討能將科學發現發展為新產業的程序。我們稱此程序為germination (萌芽),除了和育成這個概念作區別外,同時也藉以吸引大家注意一件事實,科學上的發現往往只是發展新產業的種子。Germination (萌芽)程序將同步進行商業和技術發展,並需要一個兼具多種技能的團隊。台灣前瞻計畫將會補助數個實驗計畫之進行,其目的不只在於發展以新發現為起點的新產業,也將發展一個未來可以被廣泛應用的germination (萌芽)程序。

其次,我們認為能源是一個符合趨勢的主題,值得台灣投入特別的關注。儲存能量(而不是產生或收集能源)尤其是個特別值得專注的課題。世界上多數的能源研究計畫多半專注在產生或收集各種能源,例如風能、太陽能、生質燃料等。我們認為真正的問題在於儲存。隨著收集太陽能的種種機制的發展,太陽已經是各種能量來源當中的首選。大型的太陽能聚集器已經被建置來產生大量的電力。然而,它們產生出來的電力卻只能直接傳入既有的電力傳輸網路。因此,目前為止,太陽能可以作為產生電力的燃料的替代品,無法作為驅動車輛的新能源。目前,唯一可行的能源儲存系統只有電池而已。可惜,電池的能量密度相當低。也就是說,單位重量所儲存的能量還很低。然而,新興技術已經出現,值得特別聚焦。改善儲存系統的效應很大。即使和電池的能量密度差不多,就足以讓電動汽車快速取代化石燃料汽車。台灣已經大量投入奈米科技研究,應當可以設定能源儲存為其研究焦點之一。

其三,現今國際金融市場的混亂來自於風險管理的失敗。因此,這是切入風險管理服務業的好時機。這是一個特別適合台灣發展的領域。具備了計算和數學的高度技巧和在金融市場未受損傷的聲譽,台灣可以迅速發展出風險管理與相關服務的利基。我們將試圖補助有意開拓這項機會的研究計畫。

Germination (萌芽), 能源儲存和風險管理是我們在台灣前瞻計畫的下一階段特別關注的三項主題。這代表機會,也是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策略選項。隨著台灣前瞻計畫的推動,我們期望本計畫將強化並成為這類策略選項的主要來源。

新聞聯絡人 關閉
  • 林美惠,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

    (02) 2789-8821,mhlin313@gate.sinica.edu.tw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