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
徐遐生院士榮獲2009年邵逸夫獎

發布時間: 2009-06-16

由香港電影製作人邵逸夫先生創立的國際性基金會6月16日宣布,本院數理組徐遐生院士榮獲2009天文學類「邵逸夫獎」。徐遐生院士今年5月甫榮獲「太平洋天文學會」(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ASP)頒致「凱薩琳∙伍爾夫∙布魯斯金牌獎」(the Catherine Wolfe Bruce gold medal)。今日再傳喜訊,肯定徐院士在理論天文學上之傑出成就與貢獻。

創立於2002年的「邵逸夫獎」設置3個獎項: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和數學科學獎。甄選獎項的原則為候選人之學術專業貢獻,以及其能推動社會進步、提高人類生活質素、豐富人類精神文明者為優先。每獎項獎金100萬美元(約台幣3300餘萬元)。頒獎典禮將於今年10月7日在香港舉行。徐遐生院士極富原創性及影響力的貢獻包括:盤形星系中螺旋狀結構的密度波理論(與恩師林家翹教授合作提出)、互擾雙星系統中質量轉移的動力學、恆星與行星系統的形成、土星環中密度波與彎曲波的共振強迫作用、球粒結構隕石的起源、以及正確預言彗星中應含有經歷過高溫的岩石。其中,有關彗星的預言,甚至與當時主流理念(彗星源於最冷、最遙遠的行星際空間)相違背,徐院士仍堅信不移,後來證實他是正確的。對於榮獲此重要獎項,徐遐生院士深感光榮與惕勵,並表示一切成就都應該歸功於其父母、林家翹恩師及師母。這些重要人物典範,以身示教,讓他能嚮往以誠實、正直、熱忱、專注的態度,朝向更高遠的生命目標。此對徐院士的一生教學與研究工作,影響至鉅。徐院士也感謝邵逸夫先生設立此獎項,他認為邵先生選擇人類理智發展中最古老科目: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為頒獎項目,深具啟示性。因為這些科目同屬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科目,卻仍舊活躍在廿一世紀,從古到今它們帶給人類文明無窮曙光。徐遐生院士期許自己的獲獎能夠實至名歸,因為「科學真正的榮耀不在慶賀過去的成功,而在於創造更燦爛的未來」。徐遐生院士同時擁有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7年)、中央研究院院士(1990年)、與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92年)等高度榮譽頭銜。他曾擔任美國天文學會會長(President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1994-1996),任教於國內外9所著名大學(1999-2009),並返回台灣擔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2002-2006)。邵逸夫先生係1907年出生,浙江寧波人。1920年代輔助其兄長在上海創立電影公司,1958年在香港創辦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製作電影,自1980年起出任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逸夫先生先後成立「邵逸夫慈善信託基金」和「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主要發展教育科研、推廣醫療福利及推動文化藝術。

新聞聯絡人 關閉
  • 徐遐生院士,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籌備處特聘研究員

    (Tel)886-2-3365-2200#705

  • 林美惠,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

    (02) 2789-8821,mhlin313@gate.sinica.edu.tw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