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11-05-18
學術研究擔負引領政策走向與形塑社會議題的責任。本院針對學術發展相關及社會關切的重要議題,擇其重要者由院長遴聘院士及國內外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組成小組,共同研究討論,並出版報告,提出周延的政策建議,供政府施政參考。
截至目前為止,本院已出版《因應地球暖化之能源政策》、《中央研究院學術競爭力分析暨台灣學術里程與科技前瞻計畫》、《醫療保健政策建議書》及《人口政策建議書》等報告書。近日本院出版第5本《因應新興感染性疾病政策建議書》,以為政策建言,報告摘要如后。
摘 要
由於全球化與國際交流的頻繁,新興感染性疾病很容易迅速擴散而對全球及區域公共衛生系統形成新挑戰,對全人類的身體、精神、社會的健康和安寧帶來很大的威脅。如何作好傳染醫療網的周全建置、國際疫情的有效監控、快速診斷試劑的研製、疫苗與藥物的及時採購或研發,都深深影響國人健康與國家安全的防疫課題。有鑑於此,由國家及全球防疫的角度,以建構永續防疫基礎架構為主軸,針對國內已有疫情之感染症,或具流行的威脅性,及尚未發生於台灣但已出現附近其他地區之新興感染性疾病,如何整合臨床醫學及基礎醫學領域、公共衛生領域,對基礎與臨床研究對策、防疫法令、組織職掌、人才培育、防疫及研發預算、產官學合作網絡、疫苗及生技醫藥產業,及國際合作等方向來推動研究能量與成果,以增進我國重要新興感染性疾病之研究能力,並將基礎研究成果轉為國家防疫政策之實證基礎,而達防範疾病流行於未然,是政府必須嚴肅面對的重要課題。
面對疫情,能否迅速有效地控制傳染,降低傷害,需要有科學的專業協助。而科學專業的形成則有賴於平時對感染性疾病基礎與臨床的研究。台灣目前雖有許多感染性疾病的專家,在疫情發生的時候協助防疫工作。但新興感染性疾病無國界之分,一旦某個地區有疫情,很可能在短時間內即成為各國的疫情,與世界各地重要研究機構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係,方能於最短的時間內,交換訊息與檢驗試劑,鑑定出引發疫情的病原體。台灣需要有一個具公信力與公權力的常設研究機構或體系,長期致力於感染症的研究,平時就能協調形成良好且紮實的國內或國際合作,當新興疫情發生時,即能啟動平時累積的互動網,而能有最快、最確切的反應來對抗疫情。此常設的感染症研究機構需受到足夠的支持,包括公權力、經費與設備方面。這樣才能吸引國際上優秀的專業人才來此機構工作。而相對的,這個機構亦被付予重要的使命,在疫情發生的時候,能負起責任,面對並解決各項問題。
面對全球化的社會,我們將會面臨許多未知的挑戰,一條鞭的傳染病防制體系,以及應變靈活的傳染病醫療網是因應傳染病全球大流行的不二法門。透過制度面的改革,政府宜設置國家防疫基金,以備緊急防疫需求。面對未來與日俱增的傳染病挑戰,增列防疫醫師編制,提升防疫人力資源。設立防疫中心從預防、監測到因應緊急狀況,建構持續性與整合性的防疫行政與研究發展系統。促進監測系統的及時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促進資源與資訊整合;普及全民防疫知識與能力,並增進風險的溝通與資訊的流暢。提升緊急應變量能(surge capacity),充實傳染病的研究能力,強化抗傳染病藥物的研發,建立密切合作的全球防疫網,加強建構國際合作平台,促進國際資訊的交流,並積極進行傳染病防治人力的培育與再教育,增強國際事務的經驗與觀瞻。
新興感染性疾病涵蓋範圍很廣,就疾病防治、科學技術的提升等等議題,很多跟台灣面積差不多的歐洲國家如:荷蘭及比利時在這方面都有很好的發展。台灣在新興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治療及疫苗等方面,均具有良好之基礎,但目前在醫藥與生技產業發展上仍須有待加強與落實。在生技發展上考量產業發展的可能性及潛力,使新興感染性疾病產業在台灣能夠健全發展,目前需要考慮台灣在新興感染性疾病學術及產業結合的架構方面有哪些結構性的問題;如何擬定出一套能讓台灣永續經營、自主發展的前瞻性規劃;上游學術發展的方向、中游產業如何銜接、下游如何開拓市場,及在上中下游的銜接上政府該如何協助,法人單位又該如何配合,以使台灣生醫產業能夠深耕而具有永續與自主的經營能力。
中央研究院按新興感染性疾病之學術研究、防疫政策、與產業發展三大主題,提供政府政策方向及合建議如下:
一、提昇新興感染性疾病基礎與臨床研究
1.設立一個類似美國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 (NIAID)的國家級傳染病研究機構。
2.建立可進行第三等級傳染症研究的動物模式及實驗中心。
3.建構兒科及內科兩大感染症醫療網。
4.成立國家級「新興傳染病研究諮詢委員會」, 其成員應包括國際重要科學家。
二、強化新興感染性疾病防疫體系
1.充實防疫人力資源:強化「防疫醫師」的角色功能、地方防疫體系增列「防疫醫師」、提升地方防疫人員能力。
2.強化傳染病監測系統:調整疫情監視策略、強化病毒合約實驗室功能。
3.提升傳染病研究發展:防疫資訊與臨床檢體提供學界研究、加速並提升研究成果發表。
4.建置防疫技術平臺:建立尖端實驗診斷能力、及早建置「國家防疫中心」 。
5.擴充緊急應變量能:設置「國家防疫基金」、扶植本土疫苗產業、增強「傳染病防治醫療網」的應變量能。
6.加強國際防疫合作:支援國際防疫工作、推動兩岸防疫合作。
三、建立新興感染性疾病醫藥產業
1.積極推動傳染病醫藥產業發展:政府應全面評估台灣短、中、長期之傳染病之預防、診斷、及治療需求,促進醫學研界與產業界結合;訂定國家《傳染病醫藥產業發展條例》,獎勵傳染病相關之創新醫藥產業;強化政府政策之配合,充裕研發資金與人才;公共採購須公平公開,並兼顧本土產業發展。
2.精選傳染病醫藥產業研發重點:學術研究應重視專利佈局;提升研究法人技術轉移功能;政府法規管理須兼顧具有獨立性、公正性、可靠性與及時性,並強化食品藥物管理局之產業輔導功能;建立兩岸醫藥法規合作;研發能量,根留台灣,推動國際化經營全球市場。
3.建立傳染病醫藥產業育成中心:加速國家生技園區建設、有效連結產學研發鏈、發展臨床研究與臨床試驗網絡。
背景說明
隨著社會進步、環境衛生的改善、預防接種計畫的實施、醫藥科技的進步、營養狀況的改良、衛生教育的普及,感染性疾病對人類的危害已大大降低。1976 年以來,伊波拉病毒出血熱(Ebola hemorrhagic fever)、愛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漢他肺症候群(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等多種新興傳染病陸續造成全人類的健康危害與社會恐慌,使得專家學者重新正視防制新興傳染病流行的因應對策。
「新興傳染病」包括新現傳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EIDs) 及再現傳染病(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REIDs) 兩類。新現傳染病一般定義為「近二、三十年來,新出現在人群的傳染病,它的發生率有快速增加的趨勢,而且在地理分佈上有擴張的現象,甚至發展出新的抗藥性機制」;再現傳染病是指「過去已知且被控制,而再度有流行趨勢的傳染病」。2001美國炭疽攻擊事件後,也有學者將生物戰劑視為廣義的新興傳染病。在公共衛生領域裡,新現傳染病常與再浮現傳染病合併討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新興傳染病是指新出現的或是已知病原體的變種所造成的疾病,其患者正在增加,或是在未來具有造成流行的潛能。
新興傳染病可以由病毒、細菌、真菌、原蟲、寄生蟲或感染性蛋白質顆粒 (prion)引起。新興傳染病出現的原因大致歸為下列六大因素: 1) 生態變遷與農業開發; 2)人類行為與人口特徵的改變;3) 國際旅遊與貿易頻繁; 4) 科學技術與工商企業的發展; 5) 微生物的適應與改變; 6) 公共衛生措施的瓦解與設施缺乏。新興傳染病的全球散播,主要源自交通的便捷。由於世界距離的縮短,遷移與旅遊人數快速增加,食物與動物進出口數量也大量增加,傳染病原的傳播速度也跟著加快。以往大多數傳染病僅會造成局部地區之流行,現在只要任何地區有新興傳染病發生,世界各地就必須提高警覺,做好防治與監控,以因應疫情隨時經由人員或物品之快速流通而傳入各國。
1973年至今,國際上發現三十多種新興傳染病。近年來在台灣發生的新興傳染病包括O157型大腸桿菌感染症(Escherichia coli O157 infection)、 類鼻疽(melioidosis)、炭疽病(anthrax)、萊姆病(Lyme Disease)、及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抗藥性結核病、漢他病毒肺症候群、抗萬古黴素的金黃色葡萄球菌、HIV/AIDS、SARS、新型流感等。
2002年11月1日至2003年7月底,全球共有八千多人感染SARS,並且造成774名死亡。臺灣有346名SARS病例,其中73人死亡。在SARS流行期間,不僅社會經濟的損失十分慘重,社會的不安與民眾的恐懼更是難以衡量;政府與學界在SARS之後,審視公共衛生與醫療體系的缺失,修正不合時宜的政策,積極進行全面性的改造。目前我國防治新興傳染病的策略包括: 1) 疫情監視:延伸通報系統,除加強基層開業醫師、醫院住院病人、實驗室檢驗結果的通報外,民眾發現可疑病例也可以透過24小時服務的免費專線通報,將監視通報系統連成一個嚴密的網路。2007年,疾病管制局也針對急性神經症候群、急性出血熱症候群、急性呼吸性症候群及急性黃疸症候群等,開辦“症候群通報系統”之兩階段通報,以掌握防疫時效。 2) 加強危機管理:疫病調查中心結合傳染病及流行病學專家組成傳染病智庫,配合防疫機動人員,針對突發及不明原因流行病進行偵測,以進行早期及有效調查及防治。 3) 檢驗研究的應用:開發並建立各種新技術以檢測新興病原體,並研究特定病原的致病機轉及抗藥性。 4) 人才培育與訓練:加強醫事及防疫人員的培訓,延攬專業研究人員參與傳染病防治。 5) 國內外合作:在國內加強公衛、醫療及生物醫學三方面的合作,並進行新興傳染病的防疫演習訓練。在國際上,積極參加APEC等國際組織的研究計畫,並與WHO標準實驗室建立技術交流管道。 6) 生物材料的儲存與研發:加強生物材料(檢體、菌株)的蒐集與保存,並建立本土性病原體資料庫。
我國在許多感染症的臨床和基礎研究上,已有深厚的基礎,比如病毒肝炎、腸病毒、登革熱、EBV病毒感染、幽門桿菌感染、肺結核等。此時更需要利用基因體及生物科技,進行更深入的探索,以維持並提高我國在傳染病研究的國際學術地位。我國有一流的醫學中心、充足及多樣化的臨床檢體、優秀的臨床醫師,應成立跨領域的研發核心平臺,配合國家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及生醫科技園區設置,由中央研究院及各部會暨所屬教研機構共同加強醫藥科技研發,並獎勵扶植以創新研發為主的生醫產業。去年H1N1流感病毒流行,全球各國急需H1N1新型流感疫苗,我國能及時量產H1N1新型流感疫苗以控制疫情,顯示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產業與防疫成敗息息相關。面臨國際激烈競爭,我國生技產業界研發創新經驗不足,如何在現有基礎上加緊推動防疫產業,需要政府在政策面的推動。
在發生新興傳染病的流行時,我國仍面臨缺乏防疫統一指揮與管理、基層公共衛生系統功能萎縮、中央與地方分工權責不清、公共衛生人力不足的問題。因此,設立國家防疫基金、加強基層公共衛生人員防疫專業技能、落實衛生署與衛生局主管人員的防疫專業歷練、彈性進用感染科醫師與高科技專業人才、加強中央與地方人才交流,都是未來努力的重要方向。臺灣雖然以觀察員名義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及國際衛生條約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IHR), 但是仍然無法直接、及時、全面、及對等參與全球傳染病防制網,也使臺灣的傳染病防制倍感困難。如何作好國際疫情的有效監控、加強建構國際合作平臺、促進國際資訊的交流、增強公共衛生人員的國際事務經驗、協助開發中國家防疫合作,增進國際防疫研發合作等,也都是當務之急。
在邁向全球化的二十一世紀,新興傳染病將對全球及區域公共衛生系統形成新挑戰,對全人類的身體、精神、社會的健康和安寧帶來很大的威脅。衛生醫療與全民健康的永續發展,是政府與民眾必須嚴肅面對的重要課題,中央研究院為研議「因應新興感染性疾病」的政策建議書,特別成立議題研議小組,由陳建仁教授擔任召集人。按新興感染性疾病之學術研究、防疫政策、與產業發展進行下列三組議題的研議: 1) 基礎與臨床研究分組,由賴明詔校長擔任召集人; 2) 防疫政策分組,由張上淳副署長擔任召集人;3) 醫藥產業發展分組,由陳培哲教授擔任召集人。各分組由國家及全球防疫的角度,以建構永續防疫基礎架構為主軸,針對新興傳染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對策、防疫法令、組織職掌、人才培育、防疫及研發預算、產官學合作網絡、疫苗及生技醫藥產業,以及國際合作等,深入討論並提出中央研究院對「因應新興感染性疾病」的政策建議書。
中央研究院「因應新興感染性疾病」研議小組成員:
陳建仁 (召集人) 中央研究院院士、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賴明詔 (分組召集人) 中央研究院院士、前成功大學校長
張上淳 (分組召集人) 國立台灣大學教授、附設醫院副院長
陳培哲 (分組召集人) 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大醫學院教授
王惠鈞 中央研究院院士、副院長
楊泮池 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大學醫學院院長
吳妍華 中央研究院院士、交通大學校長
蘇益仁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附設醫院研究副院長
薛博仁 國立台大醫學院教授
張鑾英 國立台大醫學院教授
施信如 長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教授
林奏延 長庚兒童醫院院長
謝世良 國立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教授
黎煥耀 國立成功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教授
-
陳建仁院士,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Tel) +886-2-2787-1270
-
林美惠,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
(02) 2789-8821,mhlin313@gate.sinica.edu.tw